文章解析

běi
lóu
wǎn
qíng
wàng
qín
lǐng

朝代:宋作者:文同浏览量:1
qín
lǐng
chán
chán
liè
wàn
fēng
wǎn
lán
hún
qíng
kōng
xué
cuī
chóng
yín
xiào
zhōng
nán
míng
yuè
zhōng

译文

秦岭高耸险峻,罗列着万千山峰,傍晚山间的雾气浓重,仿佛要滴落在晴空中。怎样才能像崔重易那样,在终南山的明月下吟诗长啸呢。

逐句剖析

"秦岭巉巉列万峰":秦岭高耸险峻,罗列着万千山峰,

"晚岚浑欲滴晴空":傍晚山间的雾气浓重,仿佛要滴落在晴空中。

"如何学得崔重易":怎样才能像崔重易那样,

"吟啸终南明月中":在终南山的明月下吟诗长啸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北楼晚晴望秦岭》是北宋文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前两句描绘秦岭群峰巉巉林立,晚岚笼罩晴空的壮丽景色,后两句借用唐代诗人崔重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效仿前人归隐山林、在明月中吟啸的情怀。全诗借景抒情,展现了秦岭的壮美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悠然闲适生活的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诗人在晚晴时分登上北楼,眺望秦岭,见景生情,写下这首诗。诗中描绘了秦岭群峰的壮丽之景与晚霞映照晴空的画面,还借崔重易的典故,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在北楼晚晴之际眺望秦岭,不禁想到崔重易,感慨自己若能像他一样在终南山的明月下吟啸,该是多么惬意。表达了诗人对秦岭美景的赞美,以及对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秦岭巉巉列万峰,晚岚浑欲滴晴空”,这两句描绘了秦岭群峰高峻林立、傍晚的雾气几乎要浸润晴空的景象。诗人通过对秦岭晚晴景色的细致刻画,展现出自然景观的壮丽,将自身面对此景时的感触融入其中,借眼前之景引出内心的情志。用典:“如何学得崔重易,吟啸终南明月中”,巧用唐代诗人崔重易的典故。典故原指崔重易有归隐山林、在明月中吟啸的经历。作者在诗中提及崔重易,以“如何学得”表达了渴望效仿崔重易,过上归隐山林、在明月下吟啸生活的心愿,借前人典故直接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秦岭巉巉列万峰”,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出秦岭山脉的险峻与雄伟,“巉巉”二字生动地表现出山峰的高峻陡峭,“列万峰”则展现出秦岭群峰连绵、气势磅礴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壮美。“晚岚浑欲滴晴空”,进一步渲染傍晚时分的景色,山间的雾气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要滴落到晴朗的天空中,“浑欲滴”三字极为精妙,将晚岚的浓郁、湿润和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诗意,也为宁静的山峰增添了一抹朦胧而迷人的色彩。“如何学得崔重易,吟啸终南明月中”,由眼前的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感慨与向往。诗人看到如此美景,不禁思考如何能够像崔重易那样,在终南山的明月下自在地吟啸,“如何学得”表达出诗人对崔重易那种超脱自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的羡慕与追求,“吟啸终南明月中”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极具诗意和浪漫情怀的画面,在明月的清辉下,在终南山的怀抱中,尽情地吟啸抒怀,享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也体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那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同《阌乡值风》

下一篇:宋·文同《六月十日中伏玉峰园避暑值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