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闲窗生好风":整日里闲静的窗户边生出宜人清风,
# 生好风:一作“生好风”。坐:因为。,闲窗:一作“开窗”。,尽日:终日,整天。
"一声初听下高笼":初次听到一声鸣叫,画眉禽从高高的笼子飞下。
"公庭事简人皆散":公堂里公事简少众人都已散去,
# 公庭:衙门内处理公务的地方。
"如在千岩万壑中":那鸣声好似在千重山岩万条溪壑之中。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以鸟为主题的七言绝句,以“闲窗”和“好风”营造出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笼中画眉鸟动听的啼叫,全诗描绘出一幅宁静闲适的场景,这种幽雅的情怀不只是画眉鸟啼叫能带来的,还因为此刻“无案牍之劳形”和无人打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铺垫:首句“尽日闲窗生好风”以时间悠长、环境静谧、氛围清幽,铺就闲适安宁的基底。此“闲”“静”氛围,为次句“一声初听下高笼”中画眉鸟的出场作铺垫,公庭闲静无扰,鸟儿得以自在发声,其鸣叫突兀清晰,“下高笼”的动作也更易被察觉,凸显它融入清幽环境的状态。首句环境铺垫,让次句鸟儿的“一声”与“下笼”自然,形成“静中见动”的呼应。
3. 分段赏析
“尽日闲窗生好风”开篇点明诗人所处的闲适环境。“闲窗”既指安静的书斋,也暗含诗人内心的宁静;“好风”既是自然之风,也隐喻心境的舒畅。通过“尽日”(整日)与“坐”的细节,凸显诗人公务之余的悠然状态,为后文听鸟鸣的闲情作铺垫。“一声初听下高笼”以“一声”突显声音的突然性,用“初听”表现诗人沉浸闲适时的敏锐感知,听觉描写替代视觉,更显心无旁骛。动静结合,鸟鸣打破窗边的静谧,却未破坏整体意境,反而增添灵动趣味,体现诗人对细微之美的捕捉。“公庭事简人皆散”点明诗人身为官员的身份,但“事简”表明其政务轻松,侧面反映北宋文人追求“吏隐”的处世态度。由“人皆散”的冷清转向后文“千岩万壑”的丰富联想,为听鸟鸣引发的超然心境埋下伏笔。“如在千岩万壑中”从现实的“闲窗”到想象的“千岩万壑”,将鸟鸣的清越与自然的广阔联结,拓展意境,体现宋代文人“以小见大”的审美。虽身困官场,却借鸟鸣神游山林,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暗含“身在庙堂,心向江湖”的矛盾与超脱。
上一篇:宋·文同《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文同《崔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