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huā

朝代:宋作者:文同浏览量:1
zhòng
jìn
duǎn
qiáng
biān
kāi
lín
xiǎo
jiàn
qián
fēng
xiàn
xiào
yǒu
yán
zhī
ruǎn
wéi
shēn
bāo
nóng
duò
suì
yuán
zhǐ
yīng
fāng
shù
xià
shí
jiàn
líng
xiān

译文

桃树种在矮墙之畔,花开正对矮栏前沿。临风而立似含情思无限,笑对朝阳更显妍丽无边。枝条柔软却织就繁密花荫,花苞繁盛如碎玉圆润垂悬。只应在芬芳桃树下,时时得见武陵仙人的翩跹。

逐句剖析

"种近短墙边":桃树种在矮墙之畔,

"开临小槛前":花开正对矮栏前沿。

"倚风无限意":临风而立似含情思无限,

"笑日有余妍":笑对朝阳更显妍丽无边。

"枝软围深密":枝条柔软却织就繁密花荫,

"苞浓堕碎圆":花苞繁盛如碎玉圆润垂悬。

"只应芳树下":只应在芬芳桃树下,

"时见武陵仙":时时得见武陵仙人的翩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桃花》是北宋诗人文同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桃树为聚焦点,前两联写桃树近墙而植、临槛而开的生长环境,通过“倚风”“笑日”拟人化描写,赋予桃花灵动意态;后两联刻画其枝条柔密、花苞繁盛的形态,“围深密”“堕碎圆”以工笔白描凸显细节质感。尾联“武陵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将实景升华为隐逸之境的象征。全诗语言清丽,虚实相生,既写桃花灼灼之姿,又暗含对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在传统咏物诗中融入隐逸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种近短墙边,开临小槛前”描绘出桃花生长的具体环境。“种近”点明桃花种植的位置靠近短墙,展现出一种贴近生活、自然融入庭院景致的画面感。“短墙”给人一种质朴、小巧的感觉,暗示着环境的宁静与清幽。“开临”则强调了桃花盛开之时正对着小栏杆,仿佛是特意为这小空间增添一抹艳丽。“小槛”与“短墙”相呼应,进一步勾勒出庭院中一方小小的精致天地。此两句通过对桃花生长环境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清幽、雅致的基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庭院之中,感受到桃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颔联“倚风无限意,笑日有余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感和姿态。“倚风”将桃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拟人化,仿佛桃花正依偎着微风,流露出无限的情意。“无限意”三个字,给桃花增添了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韵味,让人不禁遐想它所承载的情感。“笑日”则把桃花在阳光照耀下的娇艳之态比作人的欢笑,生动地表现出桃花向阳而开的灿烂与喜悦。“有馀妍”强调了桃花的娇艳程度,似乎在阳光的映衬下,它的美丽更加溢于言表。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桃花的灵动与娇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桃花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颈联“枝软围深密,苞秾堕碎圆”从桃花的枝干和花苞两个方面进行刻画。“枝软”描绘出桃花枝干的柔软特质,给人一种柔美、婀娜的感觉。“围深密”则进一步描写了枝干相互交织、环绕,形成一种深邃、茂密的景象,展现出桃花生长的繁茂之态。“苞秾”形容花苞饱满、丰润,预示着桃花即将绽放的勃勃生机。“堕碎圆”生动地描绘出花苞在成长过程中,花瓣逐渐展开、散落,呈现出破碎而又圆润的形态,仿佛让人看到了桃花绽放的动态过程。此两句诗通过对桃花枝干和花苞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桃花的形态之美,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尾联“祗应芳树下,时见武陵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将现实中的桃花与理想化的世外桃源相联系。“祗应”表示应当、应该,强调了这种情境的合理性。“芳树下”点明了地点,即桃花盛开的地方。“时见武陵仙”则表达了在桃花树下,时常能够看到像武陵源中那样的仙人。这里的“武陵仙”既指桃花源中的隐逸高人,也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这一意象,将桃花的美丽与理想化的境界相结合,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句诗使全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让读者在欣赏桃花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同《兴元府园亭杂咏·北轩》

下一篇:宋·文同《野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