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哉先生去何所兮":唉,先生您去往了何处啊,
"杳不可寻":遥远得无法寻觅。
"舍我于此使形影之外兮":把我留在这里,让我在形体与影子之外啊,
"唯莽苍之山林":只有一片空阔的山林。
"仰圆峤之峨峨兮":抬头望见圆峤山高耸巍峨啊,
"俯大壑之沉沉":低头看见深谷幽暗深沉。
"长波澒涌以荡潏兮":长长的水波汹涌激荡啊,
"群鸟翻翻而悲吟":成群的鸟儿上下翻飞,发出悲戚的鸣叫。
"寂扰扰之烦虑兮":将纷乱的忧愁思绪归于平静啊,
"纳冥冥之至音":接纳那深远幽微的自然之音。
"先生将一我之正性兮":先生您是要让我的本真性情归于统一啊,
"何设意之此深":为何用意如此深沉。
"我已穷神而造妙兮":我已经深究事物的神理、达到精妙的境界啊,
"达真指于素琴":在素琴上传达出真正的意旨。
"先生盍还此兮":先生您为何不回到这里啊,
"度明明乎我心":明白我光明磊落的心意。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分段赏析
“嗟哉先生去何所兮,杳不可寻”,开篇直接以“嗟哉”发出感叹,奠定了全诗追念的基调。“先生”是诗人牵挂之人,“去何所”“杳不可寻”则点明先生已离去且踪迹难觅,简单的问句与陈述,将对先生的思念与失去踪迹的怅惘直白地表达出来,情感真挚而强烈。“舍我于此使形影之外兮,唯莽苍之山林”,承接上句的离别之叹,写自身所处的境遇。“舍我于此”写出被留下的孤独,“形影之外”进一步强调无人相伴的状态;“唯莽苍之山林”则点出周围只有空旷的山林,以山林的“莽苍”衬托内心的孤寂,通过环境与心境的结合,让孤独的感受更加具体。“仰圆峤之峨峨兮,俯大壑之沉沉”,转向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仰”“俯”两个动作,展现出视野的开阔;“圆峤之峨峨”写出山的高耸,“大壑之沉沉”描绘谷的幽深。这里以山水的高远与深邃,营造出辽阔而肃穆的氛围,既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壮阔,又在景物的宏大中反衬出个体的渺小,加深了孤独之感。“长波澒涌以荡潏兮,群鸟翻翻而悲吟”,继续描写自然景象,却多了动态与声响。“长波澒涌”“荡潏”写出水波汹涌激荡的状态,“群鸟翻翻”描绘鸟儿上下飞动的样子,“悲吟”则点出鸟叫声中的凄切。此句以波涛的动荡与鸟的悲鸣,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借景抒情,将内心的愁苦融入自然景象之中。“寂扰扰之烦虑兮,纳冥冥之至音”,由景生情,写内心的变化。“扰扰之烦虑”是因思念先生而产生的纷乱思绪,“寂”则是试图让这些思绪平静下来;“纳冥冥之至音”指接纳那些深远而微妙的自然声响,在自然之声中寻求慰藉。这一句展现了从烦乱到试图平静的心境转变,为后文的情感递进做了铺垫。“先生将一我之正性兮,何设意之此深”,由自身心境转向对先生的理解与疑问。“一我之正性”认为先生的离去是为了让自己的本真性情得到统一,这是对先生用意的揣测;“何设意之此深”则带着不解的疑问,既包含着对先生的敬重,又有对其离去的困惑,情感复杂而细腻。“我已穷神而造妙兮,达真指于素琴”,写自身的领悟与表达。“穷神而造妙”表明自己已经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达到了精妙的境界,“达真指于素琴”则说通过素琴传达出真正的意旨,这既是对自身成长的说明,也是在向先生传递自己的领悟,暗含着希望先生知晓的期盼。“先生盍还此兮,度明明乎我心”,以呼唤作结,直抒胸臆。“先生盍还此”直接呼唤先生归来,情感迫切;“度明明乎我心”则表明自己的心意光明磊落,希望先生能够理解。这一句将前文的思念、困惑化为直白的呼唤与剖白,让对先生的深厚情感在结尾处达到高潮。
上一篇:宋·文同《和张推官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