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ān

朝代:宋作者:文同浏览量:1
bān
bān
duò
tuò
kāi
xīn
yún
fěn
guāng
cuǐ
càn
xiāng
fēn
yūn
cháng
ài
jūn
zuò
shèng
jiàn
xiàn
xún
cháng
rén

译文

斑斑点点的笋壳脱落,露出新生的竹枝,竹子像敷了一层粉般光彩璀璨,清香弥漫。我常常喜爱你(竹子)这般默默静立的姿态,这胜过见到无数寻常的世人。

逐句剖析

"斑斑堕箨开新筠":斑斑点点的笋壳脱落,露出新生的竹枝,

"粉光璀璨香氛氲":竹子像敷了一层粉般光彩璀璨,清香弥漫。

"我常爱君此默坐":我常常喜爱你(竹子)这般默默静立的姿态,

"胜见无限寻常人":这胜过见到无数寻常的世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此君庵》是宋代诗人文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绘笋壳脱落、新竹萌发绽放光彩,清香四溢的自然景象;后两句直抒胸臆,展现了对竹子默默静立姿态的喜爱,认为其胜过寻常世人,表达作者与竹为友的精神追求。全诗通过对竹子的刻画,传递出对竹子独特品格的欣赏,语言质朴自然,情感表达含蓄而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丰初年(1078年),文同前往湖州担任知州,途中在湖州西南的筼筜谷竹林开展艺术创作。尽管他最终因途中病逝未能实际到任湖州知州,但他在筼筜谷打理竹林时,形成了“朝与竹游,暮与竹朋”的观察实践,这成了《此君庵》创作的核心几处。《此君庵》创作于文同艺术生涯的成熟期,集中展现了他将竹乡生活体验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过程。​文同的故里是永泰县(今盐亭县永泰镇),这里的竹生态环境为他提供了长期的创作素材。据记载,文同因酷爱竹子成癖,自己修建了“此君庵”,并在庵中完成了多幅墨竹画作以及咏竹的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描绘了新生竹子的形态与香气,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以及与竹为友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通感:“粉光璀璨香氛氲”一句,“粉光”从视觉角度写出新竹表面那层淡淡的粉白色光泽,“香氛氲”从嗅觉角度展现竹子散发的香气弥漫缭绕的状态,诗人运用通感的写作手法,让新竹的形象更加鲜明可感。​白描:这首诗以极简的笔墨对竹子进行刻画,如“斑斑堕箨开新筠”一句,以白描手法描绘了竹笋脱壳、新竹抽节的动态过程,语言凝练传神,“斑斑”是笋壳脱落时残留的痕迹,带着自然生长的粗糙,不添丝毫美化;“堕箨”“开”两个动词,直白呈现笋壳脱落、新竹抽芽的瞬间,没有华丽辞藻烘托,却让新竹破壳而出的鲜活劲儿跃然纸上。拟人:“我常爱君此默坐”一句,将竹子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情态,写出了竹子像人一样,安静沉稳的姿态,它默默静立的模样,让诗人非常喜爱。对比:“我常爱君此默坐,胜见无限寻常人”说喜爱竹子默默静立的样子,胜过见到无数普通的人,通过“竹子”和“寻常人”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对竹子的赞美,也寄寓了自己超越世俗交往的精神追求。

3. 分段赏析

“斑斑堕箨开新筠”一句,以白描手法描绘了竹笋生长的景象。“斑斑”写出了脱落的笋壳色彩交错的样子,“堕箨”指笋壳脱落,“新筠”则是新生的竹子。这句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子褪去旧壳、萌发新枝的生命力,仿佛能让人看到竹笋破土而出、逐渐舒展的动态过程,充满了自然的生机。​“粉光璀璨香氛氲”一句,刻画了新竹的色泽与香气。“粉光”从视觉角度写出新竹表面那层淡淡的粉白色光泽,“璀璨”则让这光泽带上了明亮耀眼的感觉,写出了新竹的清新洁净。“香氛氲”从嗅觉角度展现竹子散发的香气弥漫缭绕的状态,诗人运用通感的写作手法,让新竹的形象更加鲜明可感。​“我常爱君此默坐”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君”在这里指竹子,诗人将竹子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情态。“常爱”表明喜爱的长久与深厚,“默坐”则写出了竹子安静沉稳的姿态。诗人不写竹子的其他特质,独爱它默默静立的模样,流露出对这种沉静品格的欣赏,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向往宁静的心境。​“胜见无限寻常人”一句,通过对比进一步凸显对竹子的珍视。诗人说喜爱竹子默默静立的样子,胜过见到无数普通的人。这里用“寻常人”与竹子对比,并非贬低他人,而是突出竹子所具有的那种沉静、高洁的品格,是许多人所不具备的。诗人以这种直白的对比,强化了对竹子的赞美,也寄寓了自己超越世俗交往的精神追求。

4. 作品点评

《此君庵》的创作实践,直接促成“胸有成竹”这一重要艺术理论。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曾记述,文同在筼筜谷细致观察竹子姿态时,做到了“先得成竹于胸中”,而这一理论正是源于此作。作为湖州竹派的代表性作品,诗中“默坐观竹”的创作方式,对后世文人画的观察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丰初年(1078-1080年),《此君庵》被收录进《文同诗文集》,得以刊刻流传。元代书画鉴赏家汤垕在《画鉴》中评价它“咏竹之精,堪补墨戏”,这也确立了该作品在文人画题画诗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同《青城山丈人观》

下一篇:宋·文同《水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