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qiān
suì
ān
tīng
quán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1
yīn
ài
ān
qián
mài
quán
qīn
lái
jiè
fáng
mián
zhòu
wén
jiāng
wèi
dāng
jiǔ
tīng
fān
shì
chuán
biàn
zuò
shēng
yóu
zhuàng
wěi
chéng
diǎn
gèng
qīng
yuán
jūn
kàn
lán
tíng
tiē
tuān
liú
guǎn
xián

译文

因为喜欢千岁庵前的那一汪清泉,特意背着包裹来这里借宿。一开始突然听到叮叮咚咚的泉声,还以为房门外正对着溪流,渐渐地,听久了,又产生了一种整座房屋变成小舟,漂浮在水上的错觉。时而像汹涌的波涛,激烈澎湃,时而又如涓涓细流,圆润清脆。你看以前当年王羲之等人相聚于兰亭,也曾以清流激湍来代替丝竹管弦。

逐句剖析

"因爱庵前一脉泉":因为喜欢千岁庵前的那一汪清泉,

"襥衾来此借房眠":特意背着包裹来这里借宿。

"骤闻将谓溪当户":一开始突然听到叮叮咚咚的泉声,还以为房门外正对着溪流,

"久听翻疑屋是船":渐渐地,听久了,又产生了一种整座房屋变成小舟,漂浮在水上的错觉。

"变作怒声犹壮伟":时而像汹涌的波涛,激烈澎湃,

"滴成细点更清圆":时而又如涓涓细流,圆润清脆。

# 清圆:形容泉声清越、圆润。

"君看昔日兰亭帖":你看以前当年王羲之等人相聚于兰亭,

# 兰亭帖:即《兰亭集序》行书法帖。353年(东晋永和九年)3月3日,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人生无常的感慨。法帖有摹本数种存世。

"亦把湍流替管弦":也曾以清流激湍来代替丝竹管弦。

# 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兰亭集序》曰:“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替: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千岁庵听泉》是南宋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夜宿千岁庵听泉的经历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首联点题,写因爱泉而借宿;颔联写初听与久听泉声的不同感受;颈联描绘泉声变化;尾联用王羲之的典故赞泉声美妙。写作上,诗人紧扣听觉,运用夸饰手法,将泉声刻画入微,通过不同听觉感受摹画泉流视象。泉声富于变化,令人产生错觉,时而壮伟,时而清圆。全诗紧紧围绕“听”字,把泉声当作美妙音乐来写。此诗体现了刘克庄部分作品表现日常生活情趣,清新活泼的特点,以独特的手法将泉声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泉声的喜爱与赞美,充满自然之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克庄部分作品聚焦日常生活意趣,笔调清新明快,尽显灵动秀逸之态。公元1220年,即南宋嘉定十三年,刘克庄获奉祠之职后归乡闲居。彼时,他于莆田与一众友人遍访名胜,其中便涉足千岁庵。此番游历后,刘克庄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以记录此行见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尾联“若把兰亭较优劣,未应得处让羲之。”巧用王羲之兰亭集会的典故。典故原意是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众人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作序,成就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兰亭也因之闻名。作者在诗中以千岁庵的泉声与兰亭的美好相比较,将此地泉声之美与兰亭之美关联起来,表达出对千岁庵泉声的高度赞美之情,认为此地泉声的美妙绝不逊色于兰亭集会时的盛景,借古证今,强化了泉声的奇美异常。由此可见,作者运用这一典故,巧妙地借助典故中兰亭的盛名与现实中千岁庵泉声的美妙之间的联系,深刻地表达出对泉声由衷的喜爱与赞美这一思想情感。

2. 分段赏析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此联开篇点题。“因爱”直接表明诗人宿庵的动机是对庵前泉水的喜爱,“襥衾”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为了亲近泉水,不惜带着被褥前来借宿的行为,体现出诗人对泉水的极度喜爱之情,也为下文听泉的描写做铺垫。“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这一联通过描写听泉的初始感受和听久后的感受,从侧面烘托出泉声的独特。“骤闻”与“久听”相对,“将谓”和“翻疑”两个词准确地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的变化。将泉声误认作溪流声和把屋子疑为船,是因为泉声具有很强的模拟性,仿佛能营造出相应的环境氛围,使读者也能感受到泉声的美妙与奇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颔联细致地描绘了泉声的不同形态。“变作怒声”和“滴成细点”写出了泉声的变化,“犹壮伟”和“更清圆”则分别形容这两种不同形态下的泉声特点。怒声时的雄浑壮阔,细点时的清脆圆润,形成鲜明对比,使泉声的形象更加立体,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这变化多端的泉声。“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尾联引用兰亭集序的典故,将古人对流泉的喜爱与自己相联系。“君看”引出下文,“亦把”强调不仅古人把湍急的水流当作管弦来享受,自己也对眼前的泉声喜爱有加。这一引用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提升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表达出诗人对泉声这种自然之音的高度赞赏,以及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心境。

3. 作品点评

此诗全篇紧扣一个“听”字,对泉声展开精妙描摹。诗中颔联与颈联,诗人巧用丰富意象,将泉声的变幻刻画得入木三分。此时的泉声,早已超脱单纯的声响范畴,呈现出千变万化之态,极易勾起人内心的种种错觉。乍听之下,那潺潺泉流仿佛正沿着门前蜿蜒而过;而细听多时,又仿若置身于屋内,恰似乘船漂泊于茫茫沧海,耳畔尽是汹涌澎湃、震耳欲聋的涛声。泉声时而气势磅礴,化作雄浑壮阔的怒号;时而婉转悠扬,宛如圆润清脆的妙音。也难怪诗人将其视作天籁之音,痴迷沉醉,甚至特地携被借宿,只为能尽情聆听这泉声。从这些细节足以见得,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已然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境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再和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刘克庄《水龙吟·丁卯生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