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镞遗枪不可求":断掉的箭镞、遗落的枪头已经不可寻找了,
# 断镞遗枪:指古代残留下的兵器。断:断掉。镞,箭头。枪:一作钥。古代的一种兵器。
"西风古意满原头":萧飒的秋风中凄凉的古意充满了整个山原。
# 原:宽广平坦的地方。
"孙刘数子如春梦":孙权、刘备几个人的往事已经如同一场春梦,了然无痕,
# 孙刘:指三国时的孙权、刘备。刘备曾到冶城与孙权相会,商议联兵迎击曹操东下大军。春梦:春日嗜睡,梦境容易消失,用以比况前人旧事消失得不留踪影。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事如春梦了无痕。”
"王谢千年有旧游":王家、谢家在千年之后也只剩下旧游览的遗迹。
# 王谢:指东晋的王羲之、谢安,据《金陵记》记载,东晋谢安曾经与王羲之同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
"高塔不知何代作":高耸的宝塔不知是哪个朝代修造的,
# 作:修造。
"暮笳似说昔人愁":傍晚的胡笳声似乎在诉说着昔日之人的忧愁。
# 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暮:傍晚。
"神州只在阑干北":神州大地就在栏杆北边啊,
# 阑干:同“栏杆”。,神州:即中原。
"度度来时怕上楼":我几度来到这里,每次都怕登楼远眺。
# 度度:犹次次,回回。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冶城荒芜、西风萧瑟的景象,体现了孙刘、王谢等历史人物的兴衰,营造出沧桑、凝重的历史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北方河山沦陷无力恢复的悲痛、吊古伤今的愁绪与深沉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断镞遗枪”点明冶城战争历史,引发沧桑感,为后文怀古铺垫;颔联化用辛弃疾、刘禹锡诗句,借孙权、刘备、王导、谢安等历史人物典故,将昔日英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对比,以“如春梦”“有旧游”展现岁月无情、今非昔比,既丰富内容,又强化怀古伤今情感,让诗意更厚重深远。融情于景:“西风古意满原头”,以萧瑟的“西风”、承载历史厚重感的“古意”弥漫荒原之景,将诗人对冶城往昔辉煌消逝的感慨、岁月沧桑的喟叹融入其中;“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诗人眼见不知来历的高塔,耳听仿若诉愁的暮笳,把对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的愁绪借景抒发,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那份悲凉。
3. 分段赏析
前两联悠然开启怀古之旅。首句“断镞遗枪不可求”,恰似一把钥匙,精准点题,将冶城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之门缓缓推开。“断”与“遗”,宛如岁月的刻痕,深深烙印在那些锈蚀斑驳的兵器之上,诉说着往昔的烽火硝烟。因时光无情冲刷,战争残留的痕迹已难寻踪影,荒原之上,西风猎猎而过,裹挟着的古意如潮水般汹涌袭来,让人瞬间沉浸于历史的浩渺长河之中。诗人信手拈来,巧妙化用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典,提及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孙权、刘备,遥想当年,他们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可如今,一切辉煌都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恰似一场缥缈虚幻的春梦,徒留后人在时光的废墟中感慨万千。继而引入东晋王导、谢安所代表的王谢家族,刘禹锡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名句如在耳畔回响,冶城之前,谢安墩静静伫立,见证了岁月的沧海桑田,曾经的高门府邸、钟鸣鼎食,如今皆已化为乌有,这般鲜明对比,尽显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沉重与无奈。而后两联笔锋陡然一转,从悠远的怀古情愫中抽离,将目光投向冷峻的现实,开启伤今之幕。抬眼望去,那座巍峨耸立的“高塔”,在岁月的侵蚀下,始建的年代已然模糊不清,仿若一位沉默的历史守护者,静静伫立,却又隐藏着无尽的故事。此时,耳畔悠悠传来“暮笳”之声,那如泣如诉的音调,仿若穿越时空的悲歌,声声都在倾诉着往昔人们的愁苦哀怨,将人的心绪拉扯进一片悲凉的境地,情景交融之间,凝重、苍凉之感愈发浓烈,如阴霾笼罩,挥之不去。诗作结尾“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堪称神来之笔,与戴石屏“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在意境营造、笔法运用上如出一辙,又各具千秋。诗人站在这冶城之上,望着阑干之北的那片神州大地,心中五味杂陈,国土沦陷的切肤之痛如毒蛇噬咬,每一次靠近这高处,想要眺望远方,却又因内心的悲痛而望而却步。“怕上楼”短短三字,蕴含着的是诗人深沉内敛的情感,没有直白的呼号宣泄,却似静水深流,以一种低回婉转的方式,将怀古伤今的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一同感受那份无言的伤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精妙超凡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方面。其一,怀古韵味醇厚深沉,诗人别具匠心地择取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将岁月沉淀的沧桑之感、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意尽寓其中,让怀古情思悠悠流淌,引发无尽遐想。其二,伤今之感沉痛真切,特别是在诗作结尾处,那满溢的悲痛直击人心,抒发了面对当下国土沦陷的切肤之痛,而这一切皆源于诗人心底炽热浓烈、无法抑制的爱国情怀,是其目睹现实惨状后的真情流露。
# 诗中通过对六朝古迹荒凉景象的描写,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当年的繁华胜景、人物荟萃之地,如今仅存暮笳残塔。抚今追昔,诗人既追怀六朝兴亡的历史根源,又感伤宋室江山的割裂和恢复的艰难。
现代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景红录《刘克庄诗歌研究》
上一篇:宋·刘克庄《用石塘二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