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秋风起櫂歌":秋日的湖面上吹起微风,伴着船桨划水的歌声荡漾,
# 櫂:一作棹。
"万株映柳更依荷":千万株花木在风中摇曳,映衬着岸边的垂柳,更依偎着池中舒展的荷叶。
"老来不作繁华梦":年纪大了,早已不再做追逐繁华热闹的幻梦,
"一树池边已觉多":只需在池塘边有这么一树花木静静相伴,便觉得已是足够多的美好了。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七言绝句。通过湖上秋风中船歌响起、万株柳树与荷花相映的景象,描写了秋日湖上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晚年不慕繁华的淡然情怀。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老来不作繁华梦,一树池边已觉多。”这里的“一树池边”是全诗托物言志的核心意象。若说前两句的“万株柳荷”象征着外在的热闹与繁华,那么“池边一树”则代表着内在的简约与淡泊。
3. 分段赏析
“湖上秋风起櫂歌”开篇以动态场景入题,七字便勾勒出秋日湖上的生动图景。“湖上秋风”点明朝代与地点,秋风既是自然景致,也暗携清爽疏朗的气息;“起櫂歌”则将“櫂(船桨)”与“歌”相融,赋予画面声韵与动感——船桨划水的韵律中伴着渔歌或游人的吟唱,在秋风里悠悠弥散。此句未直写景物,却借秋风与歌声的交织,让人如临其境,感受秋日水畔的灵动生机,为全诗定下轻快疏朗的基调。“万株映柳更依荷”承接首句场景,将镜头从开阔湖面聚焦到岸边与水中景致,画面更显丰盈。“万株映柳”写岸边柳树成荫,枝叶风中摇曳,倒影入湖,尽显秋日柳色的疏阔;“更依荷”引入水中荷花,柳影与荷姿相依相映,“依”字赋予景物温情,让柳荷搭配更显和谐。“万株”极言柳树繁茂,却与后文“一树已觉多”形成巧妙对照,既展现秋日湖上自然景致的丰盛,也为下文心境转变埋下伏笔。“老来不作繁华梦”由景入情的转折之笔,直抒胸臆袒露心曲。“老来”点明人生阶段,历经岁月沉淀后,心境已不复年少时的炽热;“不作繁华梦”直接否定对喧嚣热闹、浓墨重彩的渴求,“繁华梦”既指对盛景的向往,也暗喻功名利禄等浮华欲望。此句褪去景物铺陈,以质朴感慨直击核心,展现洗尽铅华后的淡泊心态,让诗歌从写景转向对生命状态的思索。“一树池边已觉多”作为全诗收束,以极简意象回应前文深化情感。“一树池边”与次句“万株映柳”形成鲜明对比,曾经或许向往的繁茂盛景,如今池边一株树木便已足够;“已觉多”三字看似平淡,却饱含满足与释然,不再需繁花似锦的堆砌,简单自然之景便足以慰藉心灵。这既是对“不作繁华梦”的具体诠释,也将老者心境具象化为对简约之美的珍视,余韵悠长,让全诗淡泊意境落到实处。
上一篇:宋·刘克庄《旱莲》
下一篇:宋·刘克庄《读陈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