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惯歧路":半生习惯了崎岖路途,
"不怕唱阳关":不害怕唱离别曲《阳关三叠》。
"朝来印绶解去":早晨把官印绶带解下,
"今夕枕初安":今晚枕头才初次安稳。
"莫是散场优孟":莫不是像散场的优孟,
"又似下棚傀儡":又好似落幕的傀儡,
"脱了戏衫还":脱下戏衫回归本真。
"老去事多忘":年纪大了事情多半遗忘,
"公莫笑师丹":您不要嘲笑师丹。
"笔端花":笔端的文采,
# 花:一作化。
"胸中锦":胸中的才华,
"两消残":两者都已消磨殆尽。
"江湖水草空旷":江湖中水草空旷自在,
"何必养天闲":何必在皇家马厩里饲养。
"久苦诸君共事":长久辛苦与各位共事,
"更尽一杯别酒":再饮一杯离别酒,
"风露夜深寒":深夜风露寒冷。
"回首行乐地":回头看曾经欢乐的地方,
"明日隔云山":明天便被云山相隔。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离别词,描绘了卸任饯别场景,表达宦海虚幻的感慨与豁达心境,体现独特仕途观照。
2. 写作手法
用典:“莫是散场优孟”一句巧用《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衣冠”的典故,该典故讲述优孟模仿楚相孙叔敖进行表演,原意是借表演再现人物。作者在词中将官场生涯比作优孟的短暂演出,暗喻仕途如演戏般虚幻无常。“老去事多忘,公莫笑师丹”援引《汉书·师丹传》典故,典故中师丹因年老健忘遭同僚嘲笑。作者借此自比,自嘲年老健忘,暗含对官场俗务的疏离与释然。比喻:“莫是散场优孟,又似下棚傀儡,脱了戏衫还”将官场生涯比作优孟演戏,“散场”暗喻仕途虚幻;以“下棚傀儡”喻官职解除,讽官僚身不由己。将官场现象与熟悉事物关联,强化对仕途本质的揭示。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半世惯岐路,不怕唱阳关”,以“半世”“惯”二字道尽仕途奔波的沧桑,“不怕”二字看似洒脱,实则藏着历经波折后的淡然,离别曲虽起,却已能从容面对。“朝来印绶解去,今夕枕初安”,写卸任后的状态,卸下官印的瞬间,夜晚终于能安枕,直白道出摆脱官场束缚的轻松。“莫是散场优孟,又似下棚傀儡,脱了戏衫还”,连用两个比喻,以“优孟”“傀儡”喻官场生涯,将仕途比作一场戏剧,卸任如同演出结束、脱去戏服,既点出官场的虚幻,又暗含对身不由己的感慨。“老去事多忘,公莫笑师丹”,化用师丹典故,自嘲年老健忘,既有自谦,也暗含对官场俗务的疏离,语气轻松却藏着复杂心绪。下片“笔端花,胸中锦,两消残”,感叹曾经的才华与抱负在官场中消磨殆尽,“消残”二字透着些许失落与无奈。“江湖水草空旷,何必养天闲”,转而向往江湖的自在,将官场比作“天闲”(皇家马厩),以“空旷”的江湖对比,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心境渐趋豁达。“久苦诸君共事,更尽一杯别酒,风露夜深寒”,回到饯别场景,“久苦共事”藏着对同僚的情谊,“更尽一杯”是离别时的不舍,“风露寒”既写深夜的清冷,也添了离别的凄清。“回首行乐地,明日隔云山”,以“回首”写留恋,“隔云山”点出离别后的遥远,将不舍之情融入山水相隔的意境中,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文学史上颇具价值,其典故运用堪称经典,清代成惕轩《挽陈念慈联》便化用其中“老去事多忘”一句。20世纪,夏承焘在《唐宋词人年谱》中考证出其创作时间,厘清了与“江湖诗案”的关联。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莫是”“散场”等词条时,也以该词作为宋代语料的标志性词作,足见其在语言研究上的重要性。
上一篇:宋·刘克庄《杂兴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