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shān
zuò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1
xián
shèn
wéi
kān
zuò
yǐn
jūn
shān
xíng
wàng
mài
zuò
rèn
tiān
wén
shòu
piān
shí
shī
hán
bàn
shuō
yún
jìn
lái
réng
kuì
xián
shì
céng
wén

译文

我的性情气质本就恬淡疏懒,看来只适合做个隐居之人。在山里行走,沉醉于景致中竟忘了路径,在野外闲坐,抬头辨认着天上的星象。字迹清瘦,偏要题在石头上,诗风清冷,内容多半是写那山间的云。近来反倒喜欢自己有些“耳背”,世间的闲杂事,恰好一点也听不到了。

逐句剖析

"骨法枯闲甚":我的性情气质本就恬淡疏懒,

# 骨法:相术术语,相术认为人的穷通寿夭祸福都可以从人的骨相中看出来。辨认各种骨相,即骨法。

"惟堪作隐君":看来只适合做个隐居之人。

# 隐君:隐逸之士。

"山行忘路脉":在山里行走,沉醉于景致中竟忘了路径,

"野坐认天文":在野外闲坐,抬头辨认着天上的星象。

# 天文:指天容、天象。,野坐:坐于郊野。

"字瘦偏题石":字迹清瘦,偏要题在石头上,

"诗寒半说云":诗风清冷,内容多半是写那山间的云。

# 诗寒:指诗的风格、境界寒俭枯淡。

"近来仍喜聩":近来反倒喜欢自己有些“耳背”,

# 聩:耳聋。

"闲事不曾闻":世间的闲杂事,恰好一点也听不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北山作》是南宋诗人刘克庄在1216年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里用“骨法枯闲甚”“山行忘路脉”这类句子,讲诗人隐居山林、把情感寄托于自然的悠闲生活,体现出他超脱世俗、看淡名利的精神追求。语言简洁,擅长用白描描绘山野景象,像“字瘦偏题石,诗寒半说云”,既写出隐居日子的清冷孤寂,也藏着诗人孤高、坚守自我品格的意思。百度教育分析提到,“近来仍喜聩,闲事不曾闻”这些句子,更突出诗人远离尘世纷扰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写于1216年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当时刘克庄29岁。诗里“惟堪作隐君”这一句,直接体现出诗人对官场的疏离心态,传递出他不想涉足官场、更愿以隐者自居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通过描绘山中行走、野外闲坐、题石吟诗等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疏离和对自由闲适、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 写作手法

白描:“山行忘路脉,野坐认天文”以简练笔墨勾勒日常场景,“忘路脉”“认天文”等动作细节,不加修饰地展现诗人在自然中的状态,既显随性自在,又传递出与自然相融的悠然,画面感极强。对比:“近来仍喜聩,闲事不曾闻”用“聩”(耳背)和“闲事”对比,暗暗透出世俗的纷纷扰扰和内心想要的精神自由之间的矛盾。

3. 分段赏析

首联直接表明了诗人这时的志向。“骨法枯闲甚”说的是作诗的笔法,“枯闲甚”意思是诗风渐渐趋向枯槁,多半是些闲情逸致的内容。诗风的变化和作者的人生追求联系紧密,笔法枯闲,正是“作隐君”的一种表现。刘克庄以前也有过济世的志向,在朝廷做过官,写过像《筑城行》《北来人二首》这类关心现实民生的作品。但这时候的他,却觉得“惟堪作隐君”,一心向往那种闲适、安稳的隐居生活。颔联紧接着“作隐君”,写的是作者隐居山谷的人生追求。“山行忘路脉,野坐认天文”,这是作者在山中悠闲游玩时的真实情景,里面寄托着他归隐山林的情怀。隐士喜欢到山里游玩,刘克庄也不例外。路脉就是路径的意思。诗人进山游玩,因为天色慢慢晚了,就想找路回去,没料到竟然迷了路,看得出来诗人进山很深。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懊恼,迷路就迷路吧,干脆在这山间野林里坐下来,看看广阔的星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诗人沉浸在这山风星光里,他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清静、闲适的生活状态。颈联借着写诗赋创作上的追求,暗示了诗人的品性趋向。隐居的人除了“山行”“野坐”,也常常吟诗作对。“字瘦偏题石,诗寒半说云”,意思是写诗作文用词瘦硬,却还是要在石头上题诗;诗风本来就清寒彻骨,却仍然执意把云写进诗里。这里的“偏”字用得特别传神,把诗人那种倔强的性格刻画得十分到位。诗人在题诗作词中磨练写诗的技巧,更在这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心性。“瘦”“寒”虽然说的是诗风,也隐约能看出他的性情。如果不是孤高寒凉的人,又怎么能写出清寒的诗句呢!尾联再次抒发隐居的情怀,和开头遥相呼应。聩,是生来就耳聋的意思。喜聩,就是说故意装作耳聋的样子,指的是有意不去听世间的事理。“近来仍喜聩”和“惟堪作隐君”相互呼应,既然要做归隐的人,就要具备隐士的条件。对于尘世间的琐事,要采取听不见的态度,达到诗人所说的“喜聩”的境界。只有不去听、不去管那些闲事,才能保持安静闲适的心境,在山野间自在逍遥,尽情享受隐士的生活。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主要表达归隐的情怀,巧妙之处在于把写诗的追求和人生志向融合在一起。诗的风格正好体现出诗人的性情,作诗的方法里更凝聚着他的性格与品德。从诗人“枯闲”的笔法、题石用的“瘦”字、写云用的“寒”字中,很容易看出他孤傲的性格,以及对闲居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人沉醉在自己清雅的诗句和闲适的意境里,那种自在满足的感觉油然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禽言九首·郭公》

下一篇:宋·刘克庄《二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