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登楼":夕阳下登楼远眺,
"谁管领、倦游狂客":谁能理会我这倦游的狂客。
"待唤起、沧浪渔父":真想唤来沧浪渔父,
"隔江吹笛":隔着江水吹一曲笛声。
"看水看山身尚健":看山看水身体尚健,
"忧晴忧雨头先白":却因忧心晴雨早早白头。
"对暮云、不见美人来":面对暮云,不见美人到来,
"遥天碧":唯见遥远的天际一片碧蓝。
"山中鹤":山中的鹤,
"应相忆":应该还记得我。
"沙上鹭":沙洲上的白鹭,
"浑相识":也仿佛与我相识。
"想石田茅屋":想起那石田茅屋,
"草深三尺":如今该是杂草丛生。
"空有鬓如潘骑省":空有潘岳般的白发,
"断无面见陶彭泽":却无颜面去见陶渊明。
"便倒倾、海水浣衣尘":纵使倾尽海水洗衣,
"难湔涤":也难洗净心中尘垢。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分段赏析
“落日登楼,谁管领、倦游狂客”:开篇以“落日登楼”勾勒出苍茫的黄昏景象,暗示诗人孤独的心境。“倦游狂客”四字精炼,既点明诗人漂泊的身份,又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疏离感,一个“谁管领”的反问,更强化了无人理解的孤寂感。“待唤起、沧浪渔父,隔江吹笛”:化用《楚辞·渔父》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隔江吹笛”的意象空灵悠远,既写出想象中的超脱境界,又暗含现实难以企及的惆怅,笛声的穿透力与江水的阻隔形成微妙张力。“看水看山身尚健,忧晴忧雨头先白”:通过对比手法,展现身体与心绪的矛盾。“看水看山”看似闲适,实则隐含对时局的忧虑;“忧晴忧雨”双关自然与世事,而“头先白”的夸张描写,生动呈现诗人未老先衰的精神状态。“对暮云、不见美人来,遥天碧”:以“美人”喻理想或知音,暮云与碧天的色彩对照中,既有对渺茫希望的期待,更多是望而不见的失落。空间的开阔反衬出内心的空寂,含蓄深沉。“山中鹤,应相忆。沙上鹭,浑相识”:用鹤、鹭两个意象串联隐居记忆。“应相忆”“浑相识”以拟人笔法,赋予自然物以情感,既写物我相得之趣,又暗含对旧日生活的追怀,语言简净而余味悠长。“想石田茅屋,草深三尺”:虚笔写想象中故居荒芜之状。“草深三尺”的夸张描写,既强化了离乡之久,又暗示归隐不得的无奈,平常景物中见深沉感慨。“空有鬓如潘骑省,断无面见陶彭泽”:用潘岳白发、陶潜归隐的典故构成对比。“空有”“断无”的转折犀利,既自嘲年华虚度,又痛陈无法效仿陶渊明的窘迫,矛盾心理跃然纸上。“便倒倾、海水浣衣尘,难湔涤”:结句奇崛,以“海水浣衣”的极端想象,极言尘世污浊之难消。夸张中见沉痛,将个人困厄升华为对时代污浊的控诉,戛然而止而余响不绝。
上一篇:宋·刘克庄《狂吟》
下一篇:宋·刘克庄《铁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