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烟开霁色新":站在道山亭的最高处,山间的雾气散去,雨后初晴的景色格外清新,
"万家台观密如鳞":俯瞰福州城,千家万户的楼阁台榭密密麻麻,像鱼鳞一样排列。
"城中楚楚银袍子":城里那些穿着洁净鲜亮白衣的读书人,
"来读曾碑有几人":前来道山亭诵读曾巩所撰《道山亭记》碑文的,又有多少人。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融合山水描写与历史典故的诗。描绘了福州道山亭周围烟消霁明、台观密布的壮丽景观,暗用了曾巩撰写《道山亭记》的典故,表达了对士子忽视文化传承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将自然之景与历史思绪相融合的创作思路。
2. 写作手法
比喻:“万家台观密如鳞”一句中,将众多台观比作鱼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台观分布密集的特点,强化了建筑群的立体层次,让读者更易想象出眼前台观众多且排列紧密的壮观景象。用典:“来读曾碑有几人”一句,化用曾巩撰写《道山亭记》的典故:北宋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主持修建道山亭,曾巩应其所请撰写《道山亭记》,该文后被镌刻于亭中石碑。刘克庄身处南宋,目睹当时的士子状况,借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士子忽视曾巩所撰碑文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的批判与感慨。
3. 分段赏析
“绝顶烟开霁色新”是对道山亭绝顶景色的描写。“烟开”写出了云雾散去的景象,“霁色新”则营造出雨后天空明净、景色清新空灵的视觉体验,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雨过天晴后道山亭顶的清爽景致。“万家台观密如鳞”描绘了道山亭周围台观的景象。“密如鳞”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众多台观比作鱼鳞一样密集,生动形象地强化了建筑群分布的立体层次,展现出眼前台观众多且排列紧密的壮观画面。“城中楚楚银袍子”刻画了城中读书人的形象。“银袍子”代指身着白色儒服的读书人,“楚楚”一词描绘出他们衣着整洁、仪态端庄的模样,简洁而鲜明地勾勒出城中士子的形象。“来读曾碑有几人”暗藏深意。此句暗指南丰曾巩所撰《道山亭记》的典故,以“有几人”的反问,委婉地表达出对士子忽视文化传承的批判,引人深思,体现出诗句背后蕴含的历史追思与现实感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自南宋起便被多部诗文选本收录,流传至今。进入21世纪,它依然是福州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持续发挥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其文化价值在海外华文教育中亦有体现:2021年阿根廷华裔青少年书法比赛中,福州华侨中学选送的参赛者黄天晴,便是以这首诗为创作内容完成作品,成为该诗海外影响力的生动印证。此外,目前多个古籍数据库中,均完整收录了这首诗的原文及相关注释,为其研究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上一篇:宋·刘克庄《劳农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刘克庄《慈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