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鹤重来":如同辽东的鹤再度归来,
"不见繁华":看不到往昔的繁华景象,
"只见凋残":只看到一片衰败零落的景象。
"甚都无人诵":竟然都没有人诵读,
"何郎诗句":何逊的诗句,
"也无人报":也没有人传来,
"书记平安":平安的消息。
"闾里俱非":里巷都已不是原来的样子,
"江山略是":江山大致还和从前相似,
"纵有高楼莫倚阑":即使有高楼,也不要去倚靠栏杆。
# 阑:一作栏。
"沉吟处":在沉思吟叹的时候,
# 沉:一作沈。
"但萤飞草际":只看到萤火虫在草丛间飞舞,
"雁起芦间":大雁在芦苇丛中飞起。
"不辞露宿风餐":不怕在露天过夜、经受风雨的侵袭。
"怕万里归来双鬓斑":担心远行万里之后归来,两鬓已经斑白。
"算这边赢得":算起来这一边虽然赢得了,
"黑貂裘敝":但黑貂皮大衣也已经破旧,
"那边输了":那一边却失去了,
"翡翠衾寒":连翡翠被子都让人感到寒冷。
"檄草流传":征战的文书四处流传,
"吟笺倚阁":写诗的纸张被搁置一旁,
"开到琼花亦懒看":即使琼花开放了也懒得去看。
"君记取":你要记住,
"向中州差乐":往昔在中原地区还比较快乐,
"塞地无欢":而在这边塞之地却没有欢乐。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分段赏析
上片:“辽鹤重来,不见繁华,只见凋残。”开篇以“辽鹤重来”的典故引入,“辽鹤重来”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搜神后记》。在这个典故中,辽鹤重来象征着久别之后的归来,而归来时看到的却是“城郭如故人民非”的巨大变化,表达出一种对人事沧桑、今非昔比的感慨。诗人在词中运用这个典故,也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氛围,表达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怀。“不见繁华,只见凋残”,简洁而有力地描绘出眼前的衰败景象,与往昔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甚都无人诵,何郎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这几句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衰败的氛围。“甚都无人诵”和“也无人报”,强调了人气的稀少和信息的断绝,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寂和失落。“闾里俱非,江山略是,纵有高楼莫倚阑。”描绘出里巷变迁、江山依旧的景象,“莫倚阑”三个字,蕴含着无尽的无奈和悲哀,暗示着即使面对熟悉的江山,也难以找到往昔的感觉,只能徒增伤感。“沉吟处,但萤飞草际,雁起芦间。”在沉思之时,看到萤火虫在草丛中飞舞,大雁在芦苇丛中飞起,这些景象进一步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愁苦。下片:“不辞露宿风餐。怕万里归来双鬓斑。”表达了词人不惧艰难险阻的决心,但又担心岁月流逝、容颜老去的复杂心情。“不辞”与“怕”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算这边赢得,黑貂裘敝,那边输了,翡翠衾寒。”通过对比,展现出一种得失无常的生活状态。“黑貂裘敝”暗示了生活的困窘和艰辛,“翡翠衾寒”则表达了情感上的失落和孤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檄草流传,吟笺倚阁,开到琼花亦懒看。”这几句进一步体现了词人对周围事物的淡漠。“檄草流传”暗示了战争和动荡,“吟笺倚阁”则代表了曾经的文学雅兴,如今却都已不再重要,“开到琼花亦懒看”则将这种淡漠推向了极致。“君记取,向中州差乐,塞地无欢。”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对中原地区的怀念以及对当下身处边塞之地孤寂无欢的感慨。“向中州差乐”与“塞地无欢”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词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上一篇:宋·刘克庄《辟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