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xíng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1
shí
yuè
biān
tóu
fēng
è
guān
jūn
shēn
shàng
qiú
chì
shǐ
使
lái
lái
cháng
jiǎ
lěng
shuì
nán
zhuó
cháng
ān
chéng
zhōng
duō
guān
zhū
mén
gāo
wèi
guān
chóng
chóng
wéi
shī
píng
shān
zhòng
jiǔ
zhī
píng
wài
hán

译文

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京城中有多少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逐句剖析

"十月边头风色恶":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

# 风色恶:气候恶劣。,边头:边境。

"官军身上衣裘薄":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

"押衣敕使来不来":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

# 押衣敕使:朝廷派出来送寒衣的官员。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

"夜长甲冷睡难着":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

"长安城中多热官":京城中有多少炙手可热的高官,

# 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长安:此指南宋都城临安。

"朱门日高未启关":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

# 启关:开门。关,门闩。,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重重帏箔施屏山":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

# 屏山:屏风。,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幕。

"中酒不知屏外寒":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 中酒:喝醉了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苦寒行》是南宋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通过对比边关将士与京城权贵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展现了南宋社会的深刻矛盾。前四句描写边疆士卒在寒风中的艰苦生活,后四句展现京城权贵的奢靡享乐。诗人以白描手法呈现两种生活场景,不加评论而褒贬自现,在平实的叙述中流露出对边防将士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全诗语言质朴,对比鲜明,将边关的苦寒与京城的奢靡形成强烈反差,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苦寒行》是刘克庄在南宋边防危急之际所写。当时南宋偏安东南,先后面临金国和蒙古的军事威胁,边防安危直接关系国家存亡。诗人通过这首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真实反映了边防将士在苦寒环境中坚守疆土的艰辛境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对比边关士卒的艰苦与京城权贵的奢靡,以白描手法展现了南宋边防的严峻现实。诗中既写了风雪戍边的艰辛,也暗含了对朝政的讽喻,在平实的叙述中流露出深沉的忧患。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与“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形成鲜明对照,不仅通过边关的严寒恶劣与京城的温暖奢华的场景对比,更以“衣裘薄”与“重重帏箔”、“风色恶”与“中酒不知寒”等细节形成多层次的强烈反差,这种精心设计的对比既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辛处境,又暗讽了权贵们醉生梦死、不顾边防的腐朽生活,从而深刻揭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照应:“衣裘薄”与“重重帏箔”前后呼应,前者写将士衣不蔽体,后者写权贵屋内暖帘重重,通过这种强烈对照强化了诗歌的批判主题。

3. 分段赏析

诗前四句写道:“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时值深秋十月,边塞之地已是寒风凛冽,气候十分严酷,然而驻守在此的将士们,身上却只穿着单薄的衣衫。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一幅极不寻常的画面。所谓“风色恶”,意味着此时即便是寻常百姓,也都早已换上厚实的冬衣,可这些守卫边疆的士兵却衣衫单薄,由此更显出情况的严峻程度。接下来的两句“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进一步将士兵们忍受的苦寒与负责运送冬衣的官员联系起来。由于运送御寒衣物的使者迟迟未到,士兵们不仅要忍受刺骨的寒冷,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边防安全:将士们因衣衫单薄难以入睡,一旦敌军来犯,又如何能够及时应对?至于使者为何迟迟不至,诗人并未直接说明原因,而是笔锋一转,描绘起另一番景象。诗的后四句写道:“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长安本是汉唐时期的都城,这里借指南宋的都城临安。那些身处京城的高官显贵们,即便太阳已经高高升起,仍旧紧闭着朱漆大门,在层层叠叠的帷帐与屏风之内酣睡未醒。他们酒足饭饱之后,又哪里会知道屋外的寒冷呢?从表面上看,诗人只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并置在一起,并未直接发表议论。然而,这样的对比本身就蕴含着鲜明的态度,暗示着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具体描写时,诗人还特别注重前后呼应,比如“热官”一词,指的是那些手握权柄的显赫官员,一个“热”字,便生动刻画出他们炙手可热的权势,与边疆士兵的“冷”形成强烈反差。权贵们的“朱门日高未启”与戍边将士的“夜长甲冷难睡”,更是构成了一幅鲜明的对照图景。一边是十月边塞寒风凛冽,将士衣衫单薄;另一边却是醉生梦死,不知严寒为何物。诗人正是通过描绘上层统治者的奢靡享乐,来映衬边防士兵的艰难困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醉笔一首其一》

下一篇:宋·刘克庄《自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