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林不语抱幽贞":深林默默保持幽静贞洁,
"赖有微风递远馨":幸有微风传递远处的芬芳。
"开处何妨依藓砌":开放时何妨依附长满苔藓的石阶,
"折来未肯恋金瓶":即使被折下也不贪恋富贵金瓶。
"孤高可挹供诗卷":孤高之姿可掬取装点诗卷,
# 可挹:一作“可把”。
"素淡堪移入卧屏":素雅淡泊可以移入卧榻屏风。
"莫笑门无佳子弟":莫嘲笑家中没有出众的子弟,
"数枝濯濯映阶庭":数枝清朗的兰花映照台阶庭院。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七律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将兰花的幽贞孤高视作自身品格的具象化表达,其笔下兰花的清雅姿态,实为诗人精神世界的镜像投射与自我观照。
2. 写作手法
比喻:“藓砌”比喻简陋、荒僻的环境,“金瓶”比喻富贵的宅第。诗人通过这两个比喻,将兰花开放的环境和可能被采折放置的场所进行对比,“依藓砌”体现兰花甘愿在荒僻之处坚守自我,“未肯恋金瓶”则表明兰花不慕富贵、不愿成为权贵附庸,生动地展现出兰花淡泊守志、高洁纯朴的品格。
3. 分段赏析
“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首联首句以拟人化手法勾勒兰花的精神内核。“不语”暗喻其静默自守的品性,“抱幽贞”直指坚守高洁的志向。诗人开篇即赋予兰花以人格化特质,与杨万里笔下“生无桃李春风面”的兰花形成互文,皆以隐逸意象象征不慕荣华的文人风骨。此句以静制动,未言兰而兰韵自现,与郑燮“此是幽贞一种花”的直白咏叹异曲同工。次句揭示兰花传播美誉的媒介——“微风”,实为知音者的隐喻。诗人采用因果倒置手法,先写“远馨”之果,再溯“微风”之因,既暗合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传播逻辑,又创新性地以自然现象承载人文精神。此句与曹组“香在无心处”的禅意表达形成对照,凸显刘克庄对兰花主动传播特质的敏锐捕捉。“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颔联通过“藓砌”与“金瓶”的意象对比,构建出世与入世的张力场。“依藓砌”呼应郑燮“更写高山一片遮”的隐逸追求,而“恋金瓶”则暗讽南宋士大夫攀附权贵的风气。诗人以“何妨”“未肯”的决绝语气,强化兰花不慕富贵、甘守清贫的品格,与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的物我相契形成精神共鸣。“孤高可挹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颈联将兰花的双重美学价值凝练升华。“孤高”既指其物理形态的挺拔,更暗含诗人对“落梅诗案”的历史回应;“素淡”则呼应屈原“纫秋兰以为佩”的审美传统。此联通过“诗卷”“卧屏”的文人雅物,将自然意象转化为精神符号,与杨万里“名在山林处士家”的文人理想一脉相承。“莫笑门无佳子弟,数枝濯濯映阶庭”:尾联以反诘收束,展现诗人的精神坚守。“濯濯”状兰叶清朗之态,与陆游“驿外断桥边”的憔悴梅影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借兰花自喻,既反驳“门第论”的世俗偏见,又暗含对家族文脉的自信。此句化用陶渊明“幽兰生前庭”的典故,却在“映阶庭”的明快中注入刚健之气,突破传统咏兰诗的柔婉范式。
上一篇:宋·刘克庄《送林宽夫父子》
下一篇:宋·刘克庄《谢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