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报东方欲白时":公鸡报晓,东方即将露出白色曙光之时,
"林林群动起飞驰":众多生物纷纷起身开始活跃奔波。
"匹居岘上入城少":有人独居在岘山上,很少进入城中,
"颇怪淮南拔宅迟":很奇怪淮南之人举家迁移迟缓。
"惊饵何妨潜密藻":受到鱼饵惊吓,不妨潜藏在茂密水藻中,
"安巢谨勿托危枝":搭建巢穴千万不要依托在危险树枝上。
"末年慕用寒山子":晚年倾慕效仿寒山子的诗风,
"不是行家本色诗":这样的诗不是行家原本的风格之诗。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开篇“鸡报东方欲白时,林林群动起飞驰”,将清晨鸡鸣时分万物开始活跃的动态场景,与诗人自身的宁静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与众不同和内心的孤寂。颔联“匹居岘上入城少,颇怪淮南拔宅迟”,又将自己独居岘山很少入城的生活状态,与传说中淮南王全家升天的故事进行对比,暗示了自己不慕世俗荣华、远离喧嚣的人生态度。象征:颈联“惊饵何妨潜密藻,安巢谨勿托危枝”,表面上是说鱼儿要躲避诱饵潜于密藻之中,鸟儿筑巢不要依托在危险的树枝上,实则象征着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和处世态度,即要远离世间的种种诱惑和危险,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稳。借景抒情:诗歌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以及山林中的一些场景,如“林林群动起飞驰”“惊饵何妨潜密藻,安巢谨勿托危枝”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寄托了诗人晚年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喧嚣的厌倦之情。用典:“匹居岘上”化用了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时常登岘山的典故,这里以岘山之事来借指一种相对超脱、远离尘世喧嚣的居住状态。“淮南拔宅”用的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得道成仙,全家连同鸡犬一同升天的典故。诗人借此表达对不同人生选择和境遇的思考,通过用典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增添了文化底蕴,委婉地传达出自己对世间众人行为的看法。
2. 分段赏析
首联:“鸡报东方欲白时,林林群动起飞驰”,描绘了清晨鸡叫,东方即将破晓之时,世间万物纷纷活跃起来,开始一天的活动。此联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晨生机勃勃的画面,为后文的感慨和思考做铺垫,展现出生活的常态,引出诗人对生活现象的关注。颔联:“匹居岘上入城少,颇怪淮南拔宅迟”,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诗人对一些现象的看法。虽然具体典故不明,但从诗句中可感受到诗人对不同行为和境遇的感慨。可能是对某些人选择偏居一隅、不入尘世,或对某些人在特定情境下行动迟缓等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发读者对生活中类似现象的联想和思考。颈联:“惊饵何妨潜密藻,安巢谨勿托危枝”,诗人以鱼和鸟的行为作比,劝诫人们在生活中要谨慎。鱼遇到鱼饵的诱惑时,应潜藏在茂密的水藻中躲避危险;鸟搭建巢穴时,千万不要把巢建在危险的树枝上。将抽象的处世道理具象化,告诉人们要警惕生活中的诱惑,选择安全可靠的方式生活,体现出诗人对生活智慧的总结和分享。尾联:“末年慕用寒山子,不是行家本色诗”,诗人在诗的结尾表达了自己晚年对寒山子诗风的倾慕。寒山子的诗往往蕴含着对人生、自然深刻的感悟,风格独特。诗人认为自己这种对寒山子诗风的追求,或许偏离了以往“行家本色”的创作风格,流露出对自身创作风格变化的反思,展现出诗人不断探索和自我审视的精神。
上一篇:宋·刘克庄《簪带亭》
下一篇:宋·刘克庄《穴蚁一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