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漠犁庭功可喜":横扫大漠平定边庭的功绩令人欣喜,
"与天争鼎志堪悲":与天命争夺天下的志向令人悲叹。
"吠江帝剖为羓去":败亡的帝王如“剖为羓”般逝去,
"避地民劳若蚁移":百姓逃难劳累如蚂蚁迁徙。
"河决固非束薪塞":黄河决堤本不是捆柴能堵塞的,
"厦倾欲以一绳维":大厦倾倒想靠一根绳子维系。
"英雄到了多遗恨":英雄到最后多有遗憾,
"孺子林宗百世师":孺子林宗是百代的榜样。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描绘了历史上的功过成败与百姓苦难,体现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表达了对英雄遗恨的惋惜和对贤臣典范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用典:“绝漠犁庭功可喜,与天争鼎志堪悲”巧用“犁庭扫穴”和“问鼎天下”的典故。“犁庭”出自《汉书》,原指汉军彻底摧毁匈奴势力,喻开疆拓土的战功;“争鼎”出自《左传》,原指争夺象征王权的九鼎,即争夺天下。作者用“绝漠犁庭”赞开疆拓土之功,以“与天争鼎”叹争夺天下的雄心常成遗憾,两典对比,辩证反思历史功过。
3. 分段赏析
首联“绝漠犁庭功可喜,与天争鼎志堪悲”,开篇便对历史功过作出评价。“绝漠犁庭”指深入荒漠平定边患的功绩,这样的功业确实值得欣喜;而“与天争鼎”(争夺天下统治权)的志向,往往因成败无常而令人悲叹。一“喜”一“悲”的对比,既肯定了开疆拓土的价值,又暗含对权力争夺残酷性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辩证看待历史的基调。颔联“吠江帝剖为羓去,避地民劳若蚁移”,转入对历史惨状的描绘。“帝剖为羓”暗用典故,写帝王败亡后的凄惨;“民劳若蚁移”则以蚂蚁迁徙作比,写百姓在战乱中逃难的辛劳。两句一写统治者的结局,一写底层民众的苦难,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乱世中权力更迭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颈联“河决固非束薪塞,厦倾欲以一绳维”,用比喻阐述治国的艰难。黄河决堤,绝不是用一束柴草就能堵塞的;大厦倾倒,也难以用一根绳子来维系。这两句生动地说明,王朝的危机往往积重难返,仅凭微小的力量无法挽回,暗含对历史上治国者无力回天的叹息。尾联“英雄到了多遗恨,孺子林宗百世师”,结尾将英雄与贤臣对比。历史上的英雄纵然有壮志豪情,最终也多留下遗憾;而像“孺子林宗”(东汉郭泰,以德行著称)这样的人,却能成为百代效仿的榜样。通过对比,既表达了对英雄末路的惋惜,也流露出对坚守德行、影响深远的贤臣的推崇,深化了读史的感悟。
上一篇:宋·刘克庄《绝句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刘克庄《目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