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tíng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1
shì
jìn
rén
yóu
chù
dāng
shí
fēng
jǐng
jīn
tóng
gàn
tiě
suǒ
lóu
chuán
shì
kuí
zhǔ
bǐng
gōng
jīng
qiū
bǎi
nián
líng
què
lèi
hén
zhōng
xīng
wáng
jìng
yuán
shì
zhuān
zuì
qīng
tán
kǒng
wèi
gōng

译文

这里曾是晋代文人聚会的地方,当年的风景如今依然相同。国家兴亡并非依赖铁锁楼船的军力,倒好像是蒲扇拂尘的清谈起了作用。几簇旌旗在萧瑟秋色中摇曳,百年的陵阙仿佛浸在泪痕之中。朝代兴亡究竟是何缘由,一味怪罪清谈恐怕有失公允。

逐句剖析

"此是晋人游集处":这里曾是晋代文人聚会的地方,

"当时风景与今同":当年的风景如今依然相同。

"不干铁锁楼船力":国家兴亡并非依赖铁锁楼船的军力,

"似是蒲葵麈柄功":倒好像是蒲扇拂尘的清谈起了作用。

"几簇旌旗秋色里":几簇旌旗在萧瑟秋色中摇曳,

"百年陵阙泪痕中":百年的陵阙仿佛浸在泪痕之中。

"兴亡毕竟缘何事":朝代兴亡究竟是何缘由,

"专罪清谈恐未公":一味怪罪清谈恐怕有失公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亭》是南宋刘克庄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以晋人游集的新亭为切入点,借“新亭对泣”典故,结合南宋理宗时期国政败坏、蒙古威胁的现实,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联写今昔风景同而朝代异,颔联以“铁锁楼船”“蒲葵麈柄”暗指清谈误国之说,颈联以秋色旌旗、百年陵阙绘萧瑟之景,尾联辩证反思兴亡,认为专罪清谈不公。整首诗借古讽今,主题情感沉郁悲怆,风格苍凉雄浑,具有沉郁顿挫的史诗特质和苍凉雄浑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此是晋人游集处,当时风景与今同”以“晋人游集处”点明新亭的历史背景,关联“新亭对泣”的典故,奠定怀古基调。“风景与今同”以今昔景物的不变,反衬朝代更迭的沧桑,暗含对南宋偏安现状的隐忧,平淡中见沉郁。颔联“不干铁锁楼船力,似是蒲葵麈柄功”“铁锁楼船”代指军事防御力量,“蒲葵麈柄”象征士人的清谈风尚,用典故形成对比。表面呼应“清谈误国”的传统论调,实则暗藏质疑:若国家兴亡仅因清谈,为何忽视军事等实质因素?为尾联的思考埋下伏笔。颈联“几簇旌旗秋色里,百年陵阙泪痕中”“旌旗秋色”以萧瑟秋景烘托旌旗的零落,暗写南宋军事的衰弱;“陵阙泪痕”将历史遗迹拟人化,融入对王朝兴衰的悲叹。交错中,将晋代的覆灭与南宋的危机叠加,情景交融,强化对国家命运的沉痛忧思。尾联“兴亡毕竟缘何事,专罪清谈恐未公”以反问打破传统认知,直接挑战“清谈误国”的片面结论,指出兴亡的根源更为复杂。借历史反思现实,隐含对南宋朝廷政治腐败、军事松懈的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甄济》

下一篇:宋·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