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光阴箭离弦":逝去的光阴如离弦之箭飞逝,
"河清易俟鬓难玄":等待黄河水清尚可期盼,鬓发返黑却再无可能。
# 河清易俟鬓难玄:等黄河变清虽是不易之事,但是白色鬓发重新变黑却更是难上加难。等黄河变清虽是不易之事,但是白色鬓发重新变黑却更是难上加难。古时传说黄河水千年一清,《左传·襄公八年》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杜预注:“言人寿促而河清迟”。后因以“河清难俟”比喻时日久难待。这里反其意用之。
"再加孔子从心岁":我已过了孔子“从心所欲”的七十岁,
"三倍周郎破贼年":年龄更是周郎赤壁破贼时的三倍有余。
# 周郎破贼年:自注:赤壁之捷(原缺,据冯本补)瑜二十四。,倍:原作陪,据卢本改。
"耄齿阻陪鸠杖列":年老体衰,已难随持鸠杖的老臣们列班朝会,
# 鸠杖: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传说刘邦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藂(cóng,古同“丛”,聚集)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去,后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者。《新唐书·玄宗纪》:“丁酉,宴京师侍老于含元殿,庭赐九十以上几杖,八十以上鸠杖。此句即不服老之意。,耄齿:年老高龄。
"瞽言曾献兽樽前":只记得曾在酒樽前冒昧进言的往昔。
# 瞽言:不明事理之言。还如“瞽见”、“瞽论”。此为作者自谦。瞽,昏昧。《论语·季氏》:“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磻溪淇澳吾何敢":怎敢比拟磻溪垂钓的姜太公淇澳修德的卫武公?
# 何:一作安。,淇澳:原义是淇河的曲岸,此指卫武公。《诗经·卫风·淇奥》序曰:“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因而,淇澳(同淇奥)即成了卫武公的代名词。,磻溪:周吕尚的别称。传说吕尚未遇文王之前,曾在磻溪垂钓,故以借指。
"且学香山也自贤":暂且效法香山居士白居易,也算自得其乐。
# 香山:即白居易,晚年隐居后号香山居士。
"败絮萧然拥病身":身着败絮,病体萧然拥被而卧,
"久疎朝谒作闲人":久疏朝廷谒见,早已是闲散之人。
# 疎:同“疏”,松懈,疏远。
"公卿各趁黄麾仗":公卿们忙着赶赴皇帝的仪仗朝会,
# 黄麾仗:此指权贵。《金史·志第九十六·仪卫一》:“宋初,因唐、五代之旧,讲究修葺,尤为详备。其殿庭之仪,则有黄麾大仗、黄麾半仗、黄麾角仗、黄麾细仗。凡正旦、冬至及五月一日大朝会,大庆、册、受贺、受朝,则设大仗;月朔视朝,则设半仗;外国使来,则设角仗;发册授宝,则设细仗。其卤簿之等有四:一曰大驾,郊祀大飨用之;二曰法驾,方泽、明堂、宗庙、籍田用之;三曰小驾,朝陵、封祀、奏谢用之;四曰黄麾仗,亲征、省方还京用之。”仗:一作伏,据冯本改。
"宾客谁看乌角巾":又有谁会来看望头戴乌角巾的闲人?
# 乌角巾:古代葛制黑色有折角的头巾,常为隐士所戴。
"菱照无情难讳老":菱花镜无情,照出老态难以隐瞒,
# 菱照:照镜子。菱:即古代菱花镜的简称。古时铜镜多为六角形或者背面刻有菱花,名菱花镜。
"杏梢作意已撩春":杏树枝梢已着意撩动春日的气息。
"卧闻儿女夸翁健":卧听儿女们夸赞老翁身体康健,
"诗句年光一样新":诗句如新年时光般,依旧清新如初。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感怀抒情诗。第一首诗描绘了时间如箭飞逝、青春难挽的景象,体现了诗人自谦不敢比拟古之贤人,却以白居易为榜样、虽年老仍追求贤德的心境;第二首诗介绍了自己因病体孱弱远离朝堂、成为闲人的现状。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个人境遇的深刻感慨,以及豁达的生活态度。
2. 分段赏析
这两首戊午年正月初一所作之诗,以岁月与人生为脉络,展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与心境。第一首诗中,作者先于首联、颔联借“光阴似箭”的慨叹,以及与孔子、周瑜的对比,抒发年事已高却觉虚度年华的无奈与不甘;颈联笔锋一转,凸显虽至耄耋仍心系国事、积极献策的壮志;尾联以谦逊之态表明要效仿白居易,关注社会、贡献力量的追求。第二首诗则从首联自身年老多病、疏远国事的无奈写起,颔联刻画公卿趋炎附势的世态炎凉,颈联借揽镜自照喟叹岁月无情、暮年已至,尾联以儿孙的夸赞带来家庭温情,形成官场失意与家庭慰藉的鲜明对比。两首诗交织出作者在时光流转中的感慨、抱负与对亲情的珍视。
上一篇:宋·刘克庄《岁除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刘克庄《二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