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共色":水天共呈一色,
"渐断岸飞花":渐渐看到断岸处飞花飘落,
"雨声初峭":雨声初起,带着峭寒。
"步帷素袅":步障帷幕素白袅袅。
"想玉人误惜":想那玉人或许误惜,
"章台春老":章台的春色已老。
"岫敛愁蛾":山峦如敛眉含愁,
"半洗铅华未晓":半洗铅华,天色未晓。
"舣轻棹":停船轻棹。
"似山阴夜晴":好似山阴雪夜初晴,
"乘兴初到":乘兴初到。
"心事春缥缈":春心缥缈如梦。
"记遍地梨花":记得遍地梨花,
"弄月斜照":在斜月映照下舞动。
"旧时斗草":旧时曾玩斗草游戏。
"恨凌波路钥":遗憾凌波之路封锁,
# 钥:一本作“锁”,一本作“狭”。
"小庭深窈":小庭幽深杳渺。
"冻涩琼箫":玉箫因冻而声涩,
"渐入东风郢调":渐入东风中的郢中曲调。
"暖回早":暖意早回。
"醉西园、":醉游西园、
"乱红休扫":乱红不要扫去。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的词。词中描绘了春雪纷飞的景象,通过“水云共色”“断岸飞花”等景物营造出春寒料峭的氛围,又以“记遍地梨花”“旧时斗草”等回忆往昔与苏妾的相处时光,表达了对苏妾的思念以及重游西园时的怅惘之情,最后以“醉西园、乱红休扫”的设想作结,凸显对西园的深厚情感。
2. 写作手法
联想:词人由眼前“水云共色”的春雪之景,联想到“玉人误惜章台春老”的伤春场景,又以“山阴夜晴”的典故联想乘兴访戴的雅事,将自然景象与人文典故相勾连,拓展了词的意境;从“遍地梨花,弄月斜照”的雪后梨花之景,联想到“旧时斗草”的往昔乐事,借联想引发今昔对比的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水云共色,渐断岸飞花,雨声初峭”,这三句以简笔勾勒出春日雨雪交加的独特景致:水天浑然一色,灰蒙蒙的苍穹下,河岸渐次飘起细碎雪花,雨点裹挟着春雪噼啪作响,更添几分料峭寒意。这开篇之景,既点明节令特征,又以冷色调为全词奠定了清寂基调。“步帷素袅。想玉人误惜,章台春老”三句由景及人,展开细腻联想。远望山峦连绵,皑皑白雪覆盖如素色帷幕轻扬,词人不禁设想,这般银装素裹的清冷天地间,或许有女子感叹春光易逝,转而向往繁华热闹之所。此句暗伏苏妾离去的缘由——或因不耐清苦而另寻他处,为情感脉络埋下伏笔。“岫敛愁蛾,半洗铅华未晓”则将山峦比作美人敛眉,说春雪如淡妆,暗合天色未明之景,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愁绪与风姿。这一意象既贴合眼前朦胧山景,又隐约映射出苏妾离去前若即若离的神态,物与人、景与情在此浑然交融。“舣轻棹。似山阴夜晴,乘兴初到”,此三句化用典故,将视线转向舟行场景。词人望着纷纷扬扬的春雪,忽发奇想:若能乘舟踏雪访友,不正是如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般的雅事?典故的嵌入,既增添了词作的文化底蕴,又借古人的洒脱疏朗,暗衬自身赏雪遣怀的意趣。下片“心事春缥缈”以短句直抒胸臆,点明思绪如春日柳絮般飘忽不定。一个“记”字如闸门开启,引出记忆深处的雪夜图景:曾有一回春雪初霁,词人踏着朦胧月色,见满地“梨花”(实指积雪)在斜晖中闪烁,好一幅清绝画卷。此景虽美,却已随岁月远去,徒留怅惘。“旧时斗草。恨凌波路钥,小庭深窈”三句承续回忆,将镜头转向往昔春日嬉戏。词人想起当年在此处的斗草之约,可惜庭院深深,阻隔了“凌波仙子”(苏妾)的脚步。没有她的身影,再热闹的游戏也索然无味,“恨”字中满是对人事变迁的无奈与失落。“冻涩琼箫,渐入东风郢调”两句转至当下,词人轻抚玉箫,虽箫声因春寒而滞涩不畅,却仍不由自主地吹起江南曲调。箫声从断续到渐入佳境,恰似心境从压抑到稍得舒展,细微处见情感起伏。结尾“暖回早。醉西园、乱红休扫”两句以想象收束,词人遥想雪霁回暖之日,定要醉游西园,哪怕落花满地,也无需清扫——就让这乱红铺地,留存春日最后的烂漫吧!“西园”作为词人在苏州的旧居,多次见于其词作,此处既是对往昔生活的眷恋,更是对逝去情分的追念。“乱红休扫”呼应词牌“扫花游”,既扣题又留白,让这份对春光与人情的珍惜,在言尽处余韵袅袅。
# “水云共色”,正面空处起步。“章台春老”,侧面实处转步。“遍地梨花”,复侧面空处回步,以下步步转,步步歇,往复盘旋,一步一境。换头五字,贯彻上下,通体浑融矣。
近现代陈洵《海绡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