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带吴钩":腰间锦带飘动,挂着锋利的吴钩,
"征思横雁水":壮志随雁群横渡秋水。
# 雁:一本作“淮”。
"夜吟敲落霜红":夜半吟诗震落经霜的红叶,
"船傍枫桥系":航船停靠在枫桥边系牢缆绳。
"相思不管年华":相思不顾岁月流逝,
"唤酒吴娃市":唤来酒家在吴女聚集的街市痛饮。
"因语、":因与你话别、
# 语:一作“话”,一本作“诘”。
"驻马新堤步秋绮":当初并马停驻新堤,共赏秋日绮丽风光的情景。
# 驻马:一本作“车”。
"淮楚尾":遥望江淮尽头。
"暮云送、":暮云相送、
"人千里":故人远行千里。
"细雨南楼":想起细雨中南楼欢宴,
"香密锦温曾醉":暖香氤氲锦帷温馨,你我曾酣醉。
"花谷依然":如今花谷风景依旧,
"秀靥偷春小桃李":少女笑脸如偷放春光的桃李。
"为语梦窗憔悴":唯有对你说:看我这梦窗词人已憔悴不堪。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借“锦带吴钩”“枫桥夜泊”等意象描绘友人戎装送别场景,融入“细雨南楼”的追忆,写出了离愁与对昔日恋人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结尾“为语梦窗憔悴”直接倾诉因思念而身心憔悴的怅惘,借自柳永“为伊消得人憔悴”,却直白道出对恋人的相思与自我感伤,将离愁推向高潮。化用:吴文英在结尾处“为语梦窗憔悴”化用柳永《凤栖梧》“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原句写为心上人甘愿憔悴,此句借“梦窗”自称,让友人转告恋人自己因思念而消瘦,既承袭原句相思深情,又以自我指代强化个人情感表达,使离别后的相思之苦更显真切。情景交融:“霜红”“暮云送、人千里”以深秋红叶、暮色烟云烘托离别之愁,“细雨南楼”用迷蒙雨景包裹昔日醉饮的温馨回忆,景中含情;“淮楚尾”的地域与“香密锦温”的暖情对照,让凄清秋景与缠绵旧情交织,情因景显。
3. 分段赏析
上片:“锦带”两句落笔点题,描绘友人身披锦衣玉带、腰佩吴钩宝剑,即将奔赴当时的军事重镇南徐(今镇江)。词人借“征思横雁水”的祝愿,暗寄友人能随军直捣北方大雁栖息的沙岸(隐喻深入敌占区的壮志)。“夜吟”两句以“霜红”点明深秋时节,以“枫桥”定位苏州阊门西边的送别地点——此处自唐张继《枫桥夜泊》后,已是水运繁忙的码头。词人特意刻画送友场景:暮色中他于枫桥码头即席赋词,为求音律谐婉,反复吟哦中手拍枫树协律,竟震落满枝火红枫叶,而友人的行船正傍着枫桥系泊。“相思”两句转写情谊:词人虽自感年华老去,却与友人结下“不管年华”的忘年之交,故对其奔赴前线的征程深怀惦记。两人在岸边殷殷话别后意犹未尽,相携步入吴地酒肆,唤来卖酒女斟酒,于酒香中再叙离情。“因话”一句承续酒间话题,自然牵出往昔回忆:曾在某个秋日,二人驻马杭州苏堤,沿堤漫步共赏西湖秋水一色的绮丽景致。此处特别注解“新堤”为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知杭州时所修,至词人任职苏州仓幕(1232—1245年)已相隔百余年,却称“新堤”,暗含对岁月流转中往昔雅事的眷恋。下片:“淮楚尾”三句笔锋一转,从送友过渡到追忆与恋人的辞别——亦是在秋日黄昏,于江南某处(“淮楚尾”泛指淮头楚尾的江西一带,此处代指江南)与恋人依依惜别,暮云沉沉似送行人千里之遥。“细雨”两句接续回忆:当年在细雨迷蒙的“南楼”中,与恋人共处的时光令人心醉,屋内香气氤氲、锦被温暖,至今仍萦绕心头。“花谷”三句以想象收束:词人揣度旧时“南楼”(以“花谷”喻其繁花环绕的雅致)应依然如故,故托付友人:若至彼处偶遇那位笑靥如花、艳若桃李的恋人,请代为转告“梦窗”(词人自号)已因思念而形容憔悴。结句化用柳永《凤栖梧》“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词意,将相思之苦融于嘱托。下片从与友人的话别自然引出对恋人的思念,既凸显友人与词人非比寻常的情谊,亦通过“驻马新堤”的往昔雅事与“细雨南楼”的旧日温情,形成时空交错的情感脉络,全词在送别友人的壮怀与思念恋人的柔情中,收束于“为语梦窗憔悴”的深沉喟叹,尽显吴文英词含蓄绵密的特质。
下一篇:宋·吴文英《扫花游·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