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对月心悠悠":独自一人与那清冷的月亮相对,心绪难平,
# 悠悠:忧思。
"故人不见使我愁":朋友啊,见不到你我忧愁满腹。
# 故人:指张先。时已离吴江县令任,在都城开封。
"古今共传惜今夕":从古至今没有人不珍爱中秋佳节,
"况在松江亭上头":更何况坐在你督造的松江亭中。
"可怜节物会人意":节令景物顺从人意令人欣喜,
# 节物:节令景物。,可怜:即可爱、可喜。
"十日阴雨此夜收":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今夜便突然结束。
"不惟人间惜此月":看来不仅是人间看重中秋的月亮,
"天亦有意于中秋":上苍也同样富有雅趣。
"长空无瑕露表里":万里长空澄澈如洗,
# 表里:这里指明月。,无瑕:没有瑕疵。
"拂拂渐渐寒光流":一轮明月渐渐升上天际,把似水的光华洒满大地。
# 流:照射。,寒光:即月光。,渐:黄本、陈本作上。
"江平万顷正碧色":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
"上下清澈双璧浮":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
# 双璧:指天上的明月与水中的月影。
"自视直欲见筋脉":月光照射下自己也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
# 筋脉:筋骨脉络。
"无所逃遁鱼龙忧":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
# 鱼龙:此指水中之鱼。,遁:一作避。
"不疑身世在地上":我不疑惑是否身在人间,
"只恐槎去触斗牛":只怕飞上天空的木筏,把我带到银河去遨游。
# 只恐槎去触斗牛:《博物志》载,海与天河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每年八月有木槎经过。一次,他乘上木槎,到了天河,见到牛郎织女。槎,木筏。斗牛,都为星辰名。这句借乘槎典,说自己怀疑置身天上。
"景清境胜反不足":面对这清幽的情景我反而不觉得满足,
"叹息此际无交游":只因为没有朋友与我一共游览。
"心魂冷烈晓不寝":想到这我心绪颤动难以入睡,
# 冷烈:快速地战栗颤动。
"勉为此笔传中州":勉强拿起笔写了这首诗寄往中州。
# 中州:河南一带,古为豫州,处九州之中,因名。这里指北宋京城开封。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中秋怀人诗。诗歌采用赋体平铺直叙,先交代中秋时地并写天气转晴得见明月,再描绘月色之美,最后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伤感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开篇直接点明独自赏月时的孤寂心境与对故人的思念,毫无修饰地将内心的惆怅与愁绪倾诉而出,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诗人彼时的情感状态。对比:以“古今共传惜今夕”中秋团圆的普遍情境,与自身“独坐”“故人不见”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中秋月夜的清澄美景,与诗人被逐后孤寂悲凉的境遇对照,强化了命运的无奈与感伤。象征:“中秋之月”象征团圆,与诗人形单影只的处境相对,暗示对亲友团聚的渴望;“月光洞彻力”象征政治清明,寄寓诗人对革新成功、朝政澄清的期盼。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天气放晴、得见明月的欣喜之景,反衬出诗人见月不见故人的惆怅;“长空无瑕露表里……上下清澈双璧浮”描绘的绝美月色,更衬出诗人孤身一人的落寞。倒装:“无所逃避鱼龙忧”为倒装,正常语序是“鱼龙忧无所遁”,通过语序颠倒,强调江水在月光下清澈见底,使得潜伏的鱼龙都担忧无处藏身,侧面烘托出月色下江面的澄澈。想象:“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诗人由眼前月色幻想自己乘槎升天,甚至担心触碰斗牛星座,奇特的想象丰富了诗歌意境,展现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铺陈:首段先写“独坐”营造孤独氛围,再交代中秋、松江亭背景,接着叙述天气变化,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将诗人从触景生情到思念故人的情感变化过程清晰展现。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八句以“独坐”开篇,瞬间勾勒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中秋对月”的团圆意象与诗人形单影只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由此自然引发出“心悠悠”的绵长情思,将不见故人的怅惘与思念和盘托出。诗人进一步扣住“中秋”和“松江亭”铺陈,点明触发思念的深层缘由:中秋圆月象征团圆,而他独坐的吴江亭不仅由友人张先修缮,更留存着好友蔡襄的题词。如今人去亭空,只剩他孤身对月,不禁生出“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喟叹。彼时诗人刚经历朝廷驱逐,远离汴京旧居,仕途失意、背井离乡的复杂心绪交织,使这份思念更添苦涩。后四句笔锋突转,写连绵阴雨于中秋夜骤停,天地仿佛都在成全人们赏月的心愿。然而,这看似庆幸得见明月的背后,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更反衬出诗人见月不见故人的落寞与伤感。这八句以情真意切的感慨与议论为核心,将个人际遇、思友之情与中秋情境巧妙融合。第二层八句聚焦中秋月色的细腻描摹,展现出一幅奇幻瑰丽的画面。起笔描绘明月渐升之景,万里长空澄澈如洗,皓月缓缓升起,清辉似流动的水银倾泻而下,营造出空灵静谧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接着刻画江月交相辉映的妙景,吴松江上风平浪静,碧波荡漾,月影倒映其中,宛如两轮玉璧沉浮闪耀,水天交融,虚实相生。月光下,世界纤尘不染,诗人甚至觉得自身在清辉照耀下变得通透,连筋脉都清晰可见;江水明净见底,令潜伏的鱼龙都无处遁形,凸显出月光的澄澈与穿透力。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在此基础上引发诗人超凡的想象。他仿若乘槎升空,直入仙境,却又担心触碰斗牛星座,浪漫奇幻的想象赋予诗歌瑰丽色彩,也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展露无遗。此处对月色的极致描绘,与前文情感紧密相连。苏舜钦作为庆历革新的骨干,壮志未酬却遭诬陷,被迫隐居苏州。诗中对月光洞彻之力的赞颂,暗含他对政治清明的殷切期盼;而对仙境的向往,则体现出他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寻,使景与情、现实与理想达到深度交融。最后四句,笔锋从奇幻的月色描写陡然转向现实抒怀。面对中秋良辰美景,诗人的思绪却被拉回悲凉的现实,孑然一身、远离亲友的孤寂之感愈发浓重。即便眼前是令人沉醉的美景,也难消心中的落寞与悲怆。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漫漫长夜中独自品味着孤独与思念。直至天明,诗人将满腔情思诉诸笔端,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寄给远在中原的好友蔡襄,将无法言说的思念、失意与期盼,都凝聚在这字字句句之中,余韵悠长,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