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jiāng
tíng
shàng
duì
yuè
huái
怀
qián
zǎi
zhāng
jūn

朝代:宋作者:苏舜钦浏览量:1
zuò
duì
yuè
xīn
yōu
yōu
rén
jiàn
shǐ
使
chóu
jīn
gòng
chuán
jīn
kuàng
zài
sōng
jiāng
tíng
shàng
tóu
lián
jié
huì
rén
shí
yīn
shōu
wéi
rén
jiān
yuè
tiān
yǒu
zhōng
qiū
cháng
kōng
xiá
biǎo
jiàn
jiàn
hán
guāng
liú
jiāng
píng
wàn
qǐng
zhèng
shàng
xià
qīng
chè
shuāng
shì
zhí
jiàn
jīn
mài
suǒ
táo
dùn
lóng
yōu
shēn
shì
zài
shàng
zhǐ
kǒng
chá
chù
dǒu
niú
jǐng
qīng
jìng
shèng
fǎn
tàn
jiāo
yóu
xīn
hún
lěng
liè
xiǎo
qǐn
miǎn
wèi
chuán
zhōng
zhōu

译文

独自一人与那清冷的月亮相对,心绪难平,朋友啊,见不到你我忧愁满腹。从古至今没有人不珍爱中秋佳节,更何况坐在你督造的松江亭中。节令景物顺从人意令人欣喜,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今夜便突然结束。看来不仅是人间看重中秋的月亮,上苍也同样富有雅趣。万里长空澄澈如洗,一轮明月渐渐升上天际,把似水的光华洒满大地。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月光照射下自己也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我不疑惑是否身在人间,只怕飞上天空的木筏,把我带到银河去遨游。面对这清幽的情景我反而不觉得满足,只因为没有朋友与我一共游览。想到这我心绪颤动难以入睡,勉强拿起笔写了这首诗寄往中州。

逐句剖析

"独坐对月心悠悠":独自一人与那清冷的月亮相对,心绪难平,

# 悠悠:忧思。

"故人不见使我愁":朋友啊,见不到你我忧愁满腹。

# 故人:指张先。时已离吴江县令任,在都城开封。

"古今共传惜今夕":从古至今没有人不珍爱中秋佳节,

"况在松江亭上头":更何况坐在你督造的松江亭中。

"可怜节物会人意":节令景物顺从人意令人欣喜,

# 节物:节令景物。,可怜:即可爱、可喜。

"十日阴雨此夜收":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今夜便突然结束。

"不惟人间惜此月":看来不仅是人间看重中秋的月亮,

"天亦有意于中秋":上苍也同样富有雅趣。

"长空无瑕露表里":万里长空澄澈如洗,

# 表里:这里指明月。,无瑕:没有瑕疵。

"拂拂渐渐寒光流":一轮明月渐渐升上天际,把似水的光华洒满大地。

# 流:照射。,寒光:即月光。,渐:黄本、陈本作上。

"江平万顷正碧色":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

"上下清澈双璧浮":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

# 双璧:指天上的明月与水中的月影。

"自视直欲见筋脉":月光照射下自己也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

# 筋脉:筋骨脉络。

"无所逃遁鱼龙忧":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

# 鱼龙:此指水中之鱼。,遁:一作避。

"不疑身世在地上":我不疑惑是否身在人间,

"只恐槎去触斗牛":只怕飞上天空的木筏,把我带到银河去遨游。

# 只恐槎去触斗牛:《博物志》载,海与天河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每年八月有木槎经过。一次,他乘上木槎,到了天河,见到牛郎织女。槎,木筏。斗牛,都为星辰名。这句借乘槎典,说自己怀疑置身天上。

"景清境胜反不足":面对这清幽的情景我反而不觉得满足,

"叹息此际无交游":只因为没有朋友与我一共游览。

"心魂冷烈晓不寝":想到这我心绪颤动难以入睡,

# 冷烈:快速地战栗颤动。

"勉为此笔传中州":勉强拿起笔写了这首诗寄往中州。

# 中州:河南一带,古为豫州,处九州之中,因名。这里指北宋京城开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是宋代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属于中秋怀人题材。诗歌采用赋体,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展开。开篇八句为第一层,前四句精准点明时间、地点,而后四句借天气由阴转晴、明月当空,抒发对友人的思念;第二层八句着重描绘月色之美,借此烘托末层四句怀人时的感伤情绪。全诗遣词造句工整恰当,于平淡的叙述中暗藏波澜,语言自然流畅却暗含精巧构思,既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又流露出对自身际遇的感慨,蕴含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吴江亭因与张先、蔡襄两位诗人好友存在特殊关联,极易引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北宋康定元年(1040),词人张先(字子野)任吴江当县丞时,对江边的如归亭进行拆除重建。蔡襄(字君谟)在亭壁留下题词,记载此事:“苏州吴江之滨,有亭曰‘如归’,原亭狭窄破旧无法使用。康定元年冬十月,知县事秘书丞张先对其修缮扩建,使其名副其实。建成后,记录工程起始,以传后世。”(《中吴纪闻》卷三)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并推行新政,苏舜钦受范仲淹举荐任集贤校理。当时朝中保守派势力强大,新政推进受阻。次年,苏舜钦按惯例用拆奏封的废纸换钱举办赛神会宴请十余好友,保守派借此诬陷他偷盗奏封纸,苏舜钦因此被革职为民,同席众人也遭免官。随后,其岳父宰相杜衍、好友范仲淹相继被罢官,新政宣告失败。削职后的苏舜钦避居苏州,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中秋夜,他登上吴江亭,望着当空圆月,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中秋怀人诗。诗歌采用赋体平铺直叙,先交代中秋时地并写天气转晴得见明月,再描绘月色之美,最后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伤感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开篇直接点明独自赏月时的孤寂心境与对故人的思念,毫无修饰地将内心的惆怅与愁绪倾诉而出,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诗人彼时的情感状态。对比:以“古今共传惜今夕”中秋团圆的普遍情境,与自身“独坐”“故人不见”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中秋月夜的清澄美景,与诗人被逐后孤寂悲凉的境遇对照,强化了命运的无奈与感伤。象征:“中秋之月”象征团圆,与诗人形单影只的处境相对,暗示对亲友团聚的渴望;“月光洞彻力”象征政治清明,寄寓诗人对革新成功、朝政澄清的期盼。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天气放晴、得见明月的欣喜之景,反衬出诗人见月不见故人的惆怅;“长空无瑕露表里……上下清澈双璧浮”描绘的绝美月色,更衬出诗人孤身一人的落寞。倒装:“无所逃避鱼龙忧”为倒装,正常语序是“鱼龙忧无所遁”,通过语序颠倒,强调江水在月光下清澈见底,使得潜伏的鱼龙都担忧无处藏身,侧面烘托出月色下江面的澄澈。想象:“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诗人由眼前月色幻想自己乘槎升天,甚至担心触碰斗牛星座,奇特的想象丰富了诗歌意境,展现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铺陈:首段先写“独坐”营造孤独氛围,再交代中秋、松江亭背景,接着叙述天气变化,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将诗人从触景生情到思念故人的情感变化过程清晰展现。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八句以“独坐”开篇,瞬间勾勒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中秋对月”的团圆意象与诗人形单影只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由此自然引发出“心悠悠”的绵长情思,将不见故人的怅惘与思念和盘托出。诗人进一步扣住“中秋”和“松江亭”铺陈,点明触发思念的深层缘由:中秋圆月象征团圆,而他独坐的吴江亭不仅由友人张先修缮,更留存着好友蔡襄的题词。如今人去亭空,只剩他孤身对月,不禁生出“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喟叹。彼时诗人刚经历朝廷驱逐,远离汴京旧居,仕途失意、背井离乡的复杂心绪交织,使这份思念更添苦涩。后四句笔锋突转,写连绵阴雨于中秋夜骤停,天地仿佛都在成全人们赏月的心愿。然而,这看似庆幸得见明月的背后,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更反衬出诗人见月不见故人的落寞与伤感。这八句以情真意切的感慨与议论为核心,将个人际遇、思友之情与中秋情境巧妙融合。第二层八句聚焦中秋月色的细腻描摹,展现出一幅奇幻瑰丽的画面。起笔描绘明月渐升之景,万里长空澄澈如洗,皓月缓缓升起,清辉似流动的水银倾泻而下,营造出空灵静谧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接着刻画江月交相辉映的妙景,吴松江上风平浪静,碧波荡漾,月影倒映其中,宛如两轮玉璧沉浮闪耀,水天交融,虚实相生。月光下,世界纤尘不染,诗人甚至觉得自身在清辉照耀下变得通透,连筋脉都清晰可见;江水明净见底,令潜伏的鱼龙都无处遁形,凸显出月光的澄澈与穿透力。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在此基础上引发诗人超凡的想象。他仿若乘槎升空,直入仙境,却又担心触碰斗牛星座,浪漫奇幻的想象赋予诗歌瑰丽色彩,也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展露无遗。此处对月色的极致描绘,与前文情感紧密相连。苏舜钦作为庆历革新的骨干,壮志未酬却遭诬陷,被迫隐居苏州。诗中对月光洞彻之力的赞颂,暗含他对政治清明的殷切期盼;而对仙境的向往,则体现出他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寻,使景与情、现实与理想达到深度交融。最后四句,笔锋从奇幻的月色描写陡然转向现实抒怀。面对中秋良辰美景,诗人的思绪却被拉回悲凉的现实,孑然一身、远离亲友的孤寂之感愈发浓重。即便眼前是令人沉醉的美景,也难消心中的落寞与悲怆。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漫漫长夜中独自品味着孤独与思念。直至天明,诗人将满腔情思诉诸笔端,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寄给远在中原的好友蔡襄,将无法言说的思念、失意与期盼,都凝聚在这字字句句之中,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舜钦《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下一篇:宋·苏舜钦《送人还吴江道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