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对月心悠悠":独自对月心绪悠长,
# 悠悠:忧思。
"故人不见使我愁":故人不见愁绪涌上心头。
# 故人:指张先。时已离吴江县令任,在都城开封。
"古今共传惜今夕":从古至今人们都珍惜今夜,
"况在松江亭上头":更何况身处松江亭中。
"可怜节物会人意":可爱秋景懂得人的心意,
# 节物:节令景物。,可怜:即可爱、可喜。
"十日阴雨此夜收":连绵阴雨在今夜终于停休。
"不惟人间重此月":不只是人间重视这明月,
# 重:一作惜。
"天亦有意于中秋":上天也懂得珍惜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夜空澄净毫无遮蔽,
# 表里:这里指明月。,无瑕:没有瑕疵。
"拂拂渐渐寒光流":清冷月光缓缓流淌。
# 流:照射。,寒光:即月光。,渐:黄本、陈本作上。
"江平万顷正碧色":江面平静泛着碧波,
"上下清澈双璧浮":天地辉映如同双璧浮游。
# 双璧:指天上的明月与水中的月影。
"自视直欲见筋脉":低头看去几乎能见血脉,
# 筋脉:筋骨脉络。
"无所逃避鱼龙忧":连水底鱼龙都无处躲藏。
# 鱼龙:此指水中之鱼。
"不疑身世在地上":恍惚以为身在尘世,
"只恐槎去触斗牛":又怕乘筏误触星辰。
# 只恐槎去触斗牛:《博物志》载,海与天河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每年八月有木槎经过。一次,他乘上木槎,到了天河,见到牛郎织女。槎,木筏。斗牛,都为星辰名。这句借乘槎典,说自己怀疑置身天上。
"景清境胜反不足":清景虽美却更显寂寞,
"叹息此际无交游":叹息此刻没有知音共游。叹息此刻没有知音共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心神凄冷直到天明,
# 冷烈:快速地战栗颤动。
"勉为此笔传中州":勉强提笔写下寄往中原。
# 中州:河南一带,古为豫州,处九州之中,因名。这里指北宋京城开封。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中秋怀人诗。全诗句由景入情,在“景清境胜”与“无交游”的强烈反差间,将“冷烈晓不寝”的孤寂升华为士人精神守望,抒发了对张子野、蔡君谟的追怀,亦是对知己难逢的感叹。
2. 写作手法
倒装:“独坐对月心悠悠”以倒装句式前置独坐之态,突出“故人不见使我愁”的孤寂;“古今共传惜今夕”倒装强调中秋时令,反衬“此际无交游”的遗憾。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江平万顷正碧色”至“上下清澈双璧浮”极写月夜澄明,却道“景清境胜反不足”,以“拂拂渐上寒光流”的良辰美景,反衬“心魂冷烈晓不寝”的孤清。直抒胸臆:“故人不见使我愁”直诉怀人之思,“叹息此际无交游”坦陈孤寂;末句“勉为此笔传中州”更将“不寝”之苦化作传情之笔,情感层层递进。借景抒情:“长空无瑕露表里”喻示胸襟坦荡,“只恐槎去触斗牛”暗含宦海忧惧,以“自视直欲见筋脉”的月夜奇观,寄托“鱼龙忧”的仕途感慨。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即景生情,融合了怀想故人与自叹身世之感。全篇结构清晰,分为三个层次。开篇八句,“独坐对月心悠悠”至“天亦有意于中秋”。直接借中秋望月抒发胸臆。起笔“独坐”二字,营造出孤寂氛围,与“中秋对月”的景象构成强烈反差,由此自然引发出“心悠悠”——那份不见故人的绵长思绪。随后两句,紧扣“中秋”时节与“松江亭”地点,道明触动思念的缘由:自古以来,人们无不珍视象征团圆的明月,更何况这“独坐”的如归亭乃挚友张先修葺,亭上还留存着另一位知交蔡襄的墨迹?如今却人去亭空,唯剩作者一人默对皓月。此情此景,顿生“何事长向别时圆”之喟叹。作者甫遭排挤出朝,远离世代居住的汴京,心境本极悲凉。但他并未沉溺于此,笔调一转,庆幸天公也解人意:连绵阴雨竟在中秋之夜止歇。仿佛不仅人间珍重此月,上天亦对其眷顾有加。这四句看似为见月而喜,实质上恰好反衬了徒见月明、不见故人的伤怀。首层八句以感怀议论见长,胜在情真意切。随后的八句,“长空无瑕露表里”至“只恐槎去触斗牛”。笔墨集中于描绘中秋明月。起始两句摹写皓月初升的图景:万里长空澄澈如洗,一轮皎月冉冉升起。清寒的光辉自天际倾泻而下,恍若流动的水银。接着刻画江月交辉之景:吴淞江水平如镜,碧波浩渺,江心映出一轮月影,上下悬浮的双璧交相辉映。世界此刻显得纤尘不染,作者感觉自身也晶莹剔透,仿佛筋脉皆可直视。江水更是澄澈见底,潜伏的鱼龙似乎该忧虑无处藏匿了(此句实为“鱼龙忧”“无所遁”的倒装)。此奇异景象令作者顿生飘然欲仙之感,恍如脱离凡尘,乘槎浮海,直抵天际,甚而担忧会触碰到天上的斗牛星宿。这想象可谓奇幻。对月光如此淋漓的描绘,与上文抒发的感怀存在内在关联。苏舜钦素有慷慨壮志,曾是庆历革新的中坚,却因诬陷罢官,远离亲朋故友,客居苏州。他内心期盼朝政终有清明之日。诗中对月光洞照万物的赞叹,恰暗含着这份寄托。而对仙界神游的向往,则隐晦地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寻。结尾四句,“景清境胜反不足”至“勉为此笔传中州”。视线复由景物回归自身。面对中秋良辰美景,作者念及自身飘零境遇。虽遇佳景,无奈形单影只,远隔亲友,凄寂难耐。他中夜难眠,辗转反侧,直至天色将明。于是披衣执笔,写就此诗,遥寄身在故园中原的至交蔡襄,以寄绵绵的思念情意。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精工凝练,于平易处见跌宕,表面自然流转,内藏奇崛匠心。关于咏月的数句,刻意避开俗套路径,独辟蹊径开创新境,前人鲜少涉足此类表达。与寻常抒怀诗不同,诗人将个人感怀、理性思辨与景物描摹熔铸一体,尤其以较大篇幅展开议论的表现形式,在苏舜钦之前的宋代诗坛尚属罕见创举。全篇意象奇崛超逸,情感沉郁真挚,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突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