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桥在何许":皋桥在什么地方呢,
"往者郊送翱":过去我曾到郊外为你送别。
# 往者郊送翱:自注:孟东野《送李习之诗》云:赠君双履足,一为上皋桥。
"我行姑苏城":我行走在姑苏城里,
"半日空周遭":绕着城走了半天,却一无所获。
"惟君昔我契":只有你从前与我情意相投,
"义不减同袍":情义不亚于同穿战袍的兄弟。
"珠林一杯酒":在珠林饮下一杯酒,
"明朝隔江涛":第二天便要被江涛阻隔。
"年来尺书绝":近年来书信断绝,
"目断飞鸿高":我望穿双眼,只见高飞的鸿雁。
"我今换一官":如今我换了一个官职,
"五溪当不毛":要去往五溪那荒僻之地。
"君行官王都":你前往都城做官,
"杂遝从英髦":跟从在众多贤才之中。
"城中十万户":城里有十万户人家,
"历问无乃劳":一一寻访恐怕会很辛劳。
"兹焉失一见":这次没能见上一面,
"使我心忉忉":让我心中忧愁不安。
南宋诗人
赵蕃(1143~1229),南宋诗人。字昌父,号章泉。祖籍郑州(今属河南),南渡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以太父恩入仕,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后奉祠家居三十余年,卒谥文节。赵蕃与韩淲(字涧泉)合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其诗平淡,意趣深远,有陶渊明遗风。清人辑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
1. 分段赏析
“皋桥在何许,往者郊送翱”,开篇以疑问起笔,“皋桥在何许”直接点出对皋桥位置的探寻,既交代了地点线索,又带出对往昔的回忆;“往者郊送翱”则清晰回忆起过去到郊外为“翱”送别之事,“往者”点明时间的流逝,“郊送”展现出送别时的场景,字里行间透着对过往交往的追忆,为全诗奠定了怀旧的情感基调。“我行姑苏城,半日空周遭”,承接对往昔的回忆,转写当下的行动与感受。“我行姑苏城”交代自己来到姑苏城的行踪,“半日空周遭”描绘出在城中四处寻访却一无所获的状态,“空”字既写出寻访的结果,又暗含着未能如愿见到故人的失落,与前文的回忆形成对比,突出了当下的怅然。“惟君昔我契,义不减同袍”,着重抒发对与故人情谊的珍视。“惟君昔我契”强调过去与对方情意相投,“契”字点出二人关系的融洽深厚;“义不减同袍”以“同袍”作比,“同袍”本指军中战友,这里用来形容与故人的情义不亚于战友,凸显了情谊的真挚与厚重,让对故人的思念有了情感依托。“珠林一杯酒,明朝隔江涛”,回忆昔日分别的场景。“珠林一杯酒”描绘出在珠林共饮分别酒的情景,“一杯酒”虽简洁,却暗含着离别时的不舍;“明朝隔江涛”则写出次日便被江涛阻隔的境况,“江涛”既指实际的地理阻隔,又象征着距离的遥远,强化了分别后的疏离感,让离别的记忆更显清晰。“年来尺书绝,目断飞鸿高”,写分别后的联系状况与思念之情。“年来尺书绝”交代近年来书信断绝的现实,“绝”字点出隔绝之深;“目断飞鸿高”描绘出望眼欲穿,却只看到鸿雁高飞、不见书信传来的景象,“目断”一词将思念的深切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渲染了对故人的牵挂。“我今换一官,五溪当不毛”,转向自身的境遇变化。“我今换一官”说明自己近期官职变动的情况,“五溪当不毛”则点出即将前往的地方是荒僻之地,“不毛”突出了环境的艰苦,既交代了自身的处境,又暗含着对未来的些许担忧,与下文故人的境遇形成对比。“君行官王都,杂遝从英髦”,写故人的行踪与处境。“君行官王都”表明对方前往都城任职,“王都”的繁华与前文“五溪”的荒僻形成对照;“杂遝从英髦”描绘出对方身处众多贤才之中的情景,“英髦”指优秀的人才,这里既写出故人所处环境的优越,又暗含着对对方的认可,让两人境遇的差异更加明显。“城中十万户,历问无乃劳”,从对方的角度设想,流露出体谅之情。“城中十万户”点出都城的繁华与人口众多,“历问无乃劳”则推测对方若在城中寻访自己恐怕会很辛劳,“无乃劳”的猜测中带着对对方的体贴,展现出即便分别许久,仍能为对方着想的情谊。“兹焉失一见,使我心忉忉”,以未能相见的遗憾作结。“兹焉失一见”直接点出此次未能见面的事实,“失”字满是遗憾;“使我心忉忉”则抒发了内心的忧愁不安,“忉忉”一词将这种因未能相见而产生的烦闷与牵挂清晰传递出来,收束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