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ǒu
yǒng
cái
míng
zhǔ
duō
bìng
rén
shū
zhī
gǎn
mèng
hào
rán
shì
zuò
mèng
hào
rán
shī
shǒu

朝代:宋作者:赵蕃浏览量:1
píng
mèng
hào
rán
zuò
shī
rén
jīng
bǎi
zǎi
shī
míng
xīn
jué
shǎng
nìng
jiàn
pín
shēn
suī
zāo
fàng
huán
wèi
fēi
wáng

译文

我评价孟浩然,他有高雅的志趣,立志做一名诗人。他去世已经四百年了,凭借诗作获得的名声却越发清新响亮。官爵俸禄难道不令人喜爱吗,但对于不合道义的富贵,他宁愿安于贫贱。他虽然被皇帝放归故里,未必不是获得了“仁”的真谛。

逐句剖析

"吾评孟浩然":我评价孟浩然,

"雅意作诗人":他有高雅的志趣,立志做一名诗人。

"死经四百载":他去世已经四百年了,

"赋诗名愈新":凭借诗作获得的名声却越发清新响亮。

"爵禄岂不赏":官爵俸禄难道不令人喜爱吗,

# 赏:殿本作贵。

"不义宁贱贫":但对于不合道义的富贵,他宁愿安于贫贱。

"身虽遭放还":他虽然被皇帝放归故里,

"未必非得亡":未必不是获得了“仁”的真谛。

# 亡:一作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偶咏》是宋代诗人赵蕃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开篇“吾评孟浩然,雅意作诗人”直抒胸臆,点明要对孟浩然进行评价,称其一心以作诗为高雅志趣。接着“死经四百载,赋诗名愈新”表明孟浩然虽已离世四百年,但他的诗作声名愈发清新响亮,凸显其诗歌的不朽价值。随后“爵禄岂不赏,不义宁贱贫”探讨孟浩然对爵禄的态度,他认为不合道义的富贵宁可舍弃,甘愿贫贱,彰显其高尚品格。最后“身虽遭放还,未必非得仁”则对孟浩然遭唐玄宗放还一事发表看法,觉得他虽仕途受挫,却坚守本心,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仁”的真谛。全诗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高度赞美与深刻感怀,借评价古人,抒发自己对人生价值与操守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赵蕃(1143~1229),南宋诗人。字昌父,号章泉。祖籍郑州(今属河南),南渡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以太父恩入仕,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后奉祠家居三十余年,卒谥文节。赵蕃与韩淲(字涧泉)合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其诗平淡,意趣深远,有陶渊明遗风。清人辑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吾评孟浩然,雅意作诗人”直入主题,“吾评”表明诗人要对孟浩然发表见解。“雅意作诗人”高度概括了孟浩然的人生志趣,强调他一心将作诗视为高雅之事,从内心深处热爱诗歌创作,此句奠定了全诗对孟浩然肯定与赞美的基调。接着“死经四百载,赋诗名愈新”,“死经四百载”说明时间的久远,孟浩然已离世长达四百年。然而,“赋诗名愈新”却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岁月流逝,他凭借诗歌所获得的声名却愈发清新、愈发为人传颂。这两句通过时间跨度与声名变化的反差,突出了孟浩然诗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爵禄岂不赏,不义宁贱贫”,此句从孟浩然对待爵禄的态度展开。“爵禄岂不赏”以反问的形式,指出爵禄本是世人所追求的奖赏。但孟浩然“不义宁贱贫”,即面对不合道义的获取爵禄的机会,他宁愿选择贫贱的生活。这一对比,深刻展现了孟浩然坚守道义、不为世俗富贵所动的高尚品格。最后“身虽遭放还,未必非得仁”,“身虽遭放还”描述了孟浩然曾被唐玄宗放还,仕途失意的经历。“未必非得仁”则是诗人的观点,他认为孟浩然虽在仕途上遭受挫折,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坚守了自己的内心,没有为了迎合权贵而改变,这种坚守何尝不是一种对“仁”的践行,体现了诗人对孟浩然遭遇的理解与对其人生选择的高度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蕃《张信州祷晴辄应以诗贺之》

下一篇:宋·赵蕃《独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