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何不归乎故宇":你为何不回到故乡去,
"却向殊方书闵雨":却在这异地书写着对干旱的忧叹。
"江东数月不得书":我在江东已有好几个月没能收到你的书信,
"忆弟看云在何许":想念弟弟,望着云彩,不知他身在何处。
"旧传重湖北之北":过去听闻重湖北面的地方,
"米贱真成等泥土":米价低贱得如同泥土一般。
"如何比岁公及私":为何近年来无论是官府还是私人,
"衰竭不能堪再鼓":都因干旱而精力衰竭,难以再次振作。
"贫家一饭有并日":贫穷人家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远市朝炊或亭午":去远处集市买柴做饭,有时要到中午才能做好。
"朱门但知粱可厌":富贵人家只觉得吃腻了精米,
"我辈翻嫌字难煮":而我们这些穷人却为煮字而发愁。
"晚且禾秀早向实":正常情况下,晚稻刚刚抽穗,早稻就已结实,
"舂簸不须逾处暑":舂米簸谷不用等到处暑时节。
# 簸:一作箕。
"胡为旱势复如此":为何如今旱情又如此严重,
"坐致诗人形苦语":致使诗人们写出这般愁苦的诗句。
"如闻巫觋有通灵":听说巫师有通神的能力,
"肸蚃似逢人问妪":他们好像在为人求雨问神。
# 蚃:一作蛮。
"前朝一雨苦不难":过去一场雨降下并不难,
"况今靡神无不举":何况如今各种神灵都被祭祀祈求。
# 靡:一作磨。
"会当劳以三日霖":但愿上天能降下三日的甘霖,
"绿浪黄云看掀舞":那时就能看到绿色的稻浪和金黄的云彩翻滚舞动。
南宋诗人
赵蕃(1143~1229),南宋诗人。字昌父,号章泉。祖籍郑州(今属河南),南渡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以太父恩入仕,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后奉祠家居三十余年,卒谥文节。赵蕃与韩淲(字涧泉)合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其诗平淡,意趣深远,有陶渊明遗风。清人辑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朱门但知粱可厌”与“贫家一饭有并日”对比鲜明,揭示了权贵的奢靡与贫民的饥荒。“远市朝炊或亭午”展现了百姓为获取粮食而长途跋涉的艰难。白描: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舂簸不须逾处暑”实在地描绘农事活动,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意象组合:诗中“粱”“字难煮”等日常物象被赋予象征意义。“粱”象征权贵对资源的垄断,“字难煮”则隐喻文人面对灾荒的无力感。
2. 分段赏析
“尔何不归乎故宇,却向殊方书闵雨”,开篇以疑问的方式,对友人不归故乡而在异地书写旱情表示不解,引出下文对旱情的描述。“江东数月不得书,忆弟看云在何许”,诗人因干旱而数月未收到友人书信,思念弟弟,望着云彩猜测其所在之处,增添了一种惆怅的氛围。“旧传重湖北之北,米贱真成等泥土”,回忆过去重湖北面粮食丰收、价格低廉的情景,与如今的干旱形成对比,突出了旱情的严重性。“如何比岁公及私,衰竭不能堪再鼓”,指出近年来无论是官府还是私人,都因干旱而精力衰竭,难以再次振作,强调了旱情对社会的影响。“贫家一饭有并日,远市朝炊或亭午”,描绘了贫穷人家吃饭困难,去远处集市买柴做饭时间很长的情景,体现了旱情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朱门但知粱可厌,我辈翻嫌字难煮”,通过对比富贵人家和穷人,进一步突出了旱情下贫富差距的悬殊,表达了诗人对穷人的同情。“晚且禾秀早向实,舂簸不须逾处暑”,描述了正常情况下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与如今的干旱形成对比,强调了旱情对农业的破坏。“胡为旱势复如此,坐致诗人形苦语”,对旱情的严重程度表示疑问,同时指出旱情导致诗人们写出愁苦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对旱情的忧虑。“如闻巫觋有通灵,肸蚃似逢人问妪”,提到巫师通神的事情,暗示人们在干旱中寻求神灵的帮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无奈。“前朝一雨苦不难,况今靡神无不举”,说明过去降雨并不难,如今各种神灵都被祭祀祈求,但旱情仍未缓解,表达了对旱情的无奈和对降雨的期盼。“会当劳以三日霖,绿浪黄云看掀舞”,表达了诗人对降雨的强烈期盼,希望上天能降下甘霖,让大地恢复生机。
3. 作品点评
《次韵毕叔文苦旱叹》收录于《全宋诗》,具现实主义倾向,与杜甫 “三吏三别” 理念相承,诗中语句体现宋代诗歌关注民间疾苦传统,为后世田家诗创作提供借鉴。诗人借此巩固其在南宋中兴诗坛 “江西诗派后劲” 地位,彰显诗歌成就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