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ōu
lán

朝代:宋作者:赵蕃浏览量:1
dǒu
néng
zhé
luàn
shí
zhēng
róng
huáng
zhú
chéng
yōu
lán
chù
shēng

译文

陡峭的山坡能够曲折蜿蜒,杂乱石头故意显得高峻突兀。竹林几乎形成遮蔽,清幽兰花在哪里生长。

逐句剖析

"斗坡能曲折":陡峭的山坡能够曲折蜿蜒,

"乱石故峥嵘":杂乱石头故意显得高峻突兀。

"篁竹几成蔽":竹林几乎形成遮蔽,

"幽兰何处生":清幽兰花在哪里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幽兰坡》是南宋诗人赵蕃创作的五言绝句。诗中通过“斗坡”“乱石”“篁竹”等自然意象,描绘出一处幽深曲折的山坡景致,结尾以“幽兰何处生”的设问,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幽兰的探寻之意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含蓄,短短二十字,押庚韵,尽显宋代文人诗的特色。在结构上,先实写坡、石、竹之景,再以虚笔引发对幽兰的思索,层次分明。该诗以独特的景物描写,成为赵蕃山水诗作品之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赵蕃(1143~1229),南宋诗人。字昌父,号章泉。祖籍郑州(今属河南),南渡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以太父恩入仕,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后奉祠家居三十余年,卒谥文节。赵蕃与韩淲(字涧泉)合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其诗平淡,意趣深远,有陶渊明遗风。清人辑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幽兰坡》具体创作时间虽无明确记载,依据他“直秘阁致仕”的仕途节点推测,大概率写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致仕前夕。南宋文人常借“幽兰”意象寄寓高洁品性,联系赵蕃的生平轨迹,此诗里的“幽兰”或许暗藏着他向往隐逸、超脱尘世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咏物诗。描绘了曲折的斗坡、峥嵘的乱石以及成蔽的篁竹等山水景致,借这些自然景象,以“幽兰何处生”的设问,营造出清幽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幽兰的寻觅之情,以及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与探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悟和追求。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篁竹几成蔽”,“篁竹”是眼前实景,展现出竹林生长繁茂的状态,“几成蔽”则带有推测的虚写,既体现出竹林的浓密,又留有余韵,让实景与虚想相互映衬,凸显环境的幽深。“幽兰何处生”,“幽兰”是未直接出现的虚象,“何处生”以疑问的虚笔,将对幽兰的探寻从实景延伸到未知的虚境,让情感在虚实之间流动,使诗意更显含蓄悠长。意象组合:“斗坡能曲折,乱石故峥嵘。篁竹几成蔽”,通过“斗坡”“乱石”“篁竹”等自然意象的组合,直接勾勒出山坡曲折、乱石突兀、竹林茂密的幽深景致,展现环境的具体特征。

3. 分段赏析

首句“斗坡能曲折”,“斗坡”点明地点,“曲折”状写坡势形态,让读者如见坡路蜿蜒之景。次句“乱石故峥嵘”,“乱石”展现景物,“峥嵘”突出石头突兀、奇特,营造出古朴荒僻氛围。第三句“篁竹几成蔽”,“篁竹”描绘植物,“几成蔽”体现竹林茂密,几乎形成遮蔽之势,进一步渲染环境。末句“幽兰何处生”,在前文写景基础上,以疑问收束,由景及情,引发对幽兰生长位置的思索,也让诗意含蓄悠长,景与情、问与思交融,尽显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蕃《宿野人家》

下一篇:宋·赵蕃《咏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