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侯官舍旁":钱侯的官署旁边,
"走水来方塘":有流水汇聚成方形的池塘。
"暑雨过初伏":夏天的雨过了初伏,
"斜阳生晚凉":傍晚的斜阳带来丝丝凉意。
"风翻芡盘卷":风吹得芡实叶像盘子般翻卷,
"万觜争低昂":万千芡实尖在风中争着高低起伏。
"犹疑秦鸡暴":仿佛像凶猛的秦地公鸡,
"擅此六国场":在这如同六国的场地里称雄。
"下榻延密客":设下坐榻邀请亲密的客人,
# 榻:原作塌,据清抄本、四库本改。
"开樽荐新尝":打开酒器推荐新收的芡实供大家品尝。
"金刀剥老蚌":用锋利的刀剥开像老蚌般的外壳,
"玉沙磨夜光":洁白如沙的芡实米像打磨过的夜光珠。
"殷勤烦钉饾":主人热情周到地忙着摆放食物,
"未咀悲生肠":我还没品尝,心中就生出了悲伤。
"引领鄘卫西":伸长脖子望向鄘卫以西的方向,
"百泉乃吾乡":百泉才是我的故乡啊。
"水产富此物":家乡的水中产物里这种芡实很多,
"数钱论斗量":论个数、按斗来称量都数不清。
"朝餐取餍饱":早上吃它就能吃饱,
"无复炊黄梁":不用再煮黄粱米饭。
"贪嗜比羊枣":我对它的喜爱比得上对羊枣的偏爱,
"况乎惟味良":何况它的味道确实很好。
"十年去国仕":离开家乡做官十年,
"遇得才微芒":际遇平平,才华只显露了一点点。
"季鹰思莼羹":张季鹰因为思念莼羹,
"拂衣谢齐王":辞官辞别齐王。
"我亦散浪者":我也是个闲散放浪的人,
"未许斯人狂":却不能像他那样狂放。
"长歌定行矣":放声高歌,我决定出发了,
"千载会相望":千年之后总会有人理解我吧。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分段赏析
“钱侯官舍旁,走水来方塘”点明地点,钱侯官舍旁,水流汇聚成方塘,为后文写芡实生长环境作铺垫。“暑雨过初伏,斜阳生晚凉”交代时间,初伏过后暑雨刚过,傍晚斜阳带来丝丝凉意,营造出夏日傍晚的清爽氛围。“风翻芡盘卷,万觜争低昂”描绘风吹动芡实叶子,如盘卷翻动,万千芡实尖高低起伏,展现出芡实生长的蓬勃生机。“犹疑秦鸡暴,擅此六国场”运用比喻,将芡实比作争斗的秦鸡,仿佛在“六国场”上称雄,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与竞争之态。“下榻延密客,开樽荐新尝”写主人设宴招待密友,开启酒樽,推荐品尝新收获的芡实,自然引出宴饮场景。“金刀剥老蚌,玉沙磨夜光”以“金刀剥老蚌”“玉沙磨夜光”作比,形象展现剥芡实的过程,突出芡实果实的珍贵与诱人。“殷勤烦饾饤,未咀悲生肠”中主人殷勤摆放食物,诗人却未吃便悲从中来,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埋下伏笔。“引领鄘卫西,百泉乃吾乡”直抒胸臆,诗人伸长脖子望向家乡方向,点明“百泉”是自己的故乡,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水产富此物,数钱论斗量”回忆家乡水产丰富,芡实繁多到可论斗称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富足生活的怀念。“朝餐取餍饱,无复炊黄粱”写在家乡早餐吃芡实就能饱腹,无需再煮黄粱米饭,进一步体现对家乡生活的眷恋。“贪嗜比羊枣,况乎惟味良”将对芡实的喜爱与“羊枣”相比,强调其味道鲜美,深化对芡实的特殊情感与对家乡的思念。“十年去国仕,遇得才微芒”感慨自己离乡做官十年,仕途失意,才华仅得些许展现,暗含人生的无奈与失意。“季鹰思莼羹,拂衣谢齐王”借用张季鹰因思念莼羹而辞官的典故,暗示自己也有归隐之意。“我亦散浪者,未许斯人狂”称自己为闲散之人,却又不允许自己太过疏狂,体现出内心的矛盾与克制。“长歌定行矣,千载会相望”表明诗人决定长歌而行,相信自己的选择会被后世理解,在思乡与失意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对未来的期许。全诗围绕食芡实,将宴饮场景、家乡回忆与人生感慨自然融合,情感真挚,语言质朴。
上一篇:宋·贺铸《清平乐·三之三》
下一篇:宋·贺铸《题金陵长干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