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斜阳演漾金":秋日的斜阳映照着江水,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纹,
# 演漾金:状斜阳照水。演漾:流动起伏的样子。
"远山隐隐隔平林":透过一片平展的树林,隐隐望见远处起伏的群山。
# 平林:平整的树林。,隔:横着。
"几家村落几声砧":平原上散落着几处村庄,不时传来几声砧杵声。
# 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的声音。,村落:村庄。
"记得西楼凝醉眼":记得当年和她共上西楼,眯着醉眼欣赏此处的风光,
# 凝醉眼:凝是集中注意力,醉眼指酒后迷糊的眼睹。此处比喻沉醉于美好的时光之中。,西楼:苏州观风楼,在城西。
"昔年风物似如今":那时的景色和现在的很相似。
# 风物:风光景物,一般特指某个地方特有的。晋·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宋·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昔年:过去,以前。
"只无人与共登临":所不同的只是今天没有人和我一同登高欣赏了。
# 登临:本指登山临水,后也泛指游览。语本《楚辞·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本指登山临水,后也泛指游览,如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另有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词。全词上片描绘了词人登临所见的秋水斜阳、远山平林、村落砧声等深秋景象,营造出寂寥的氛围;下片回忆往昔与伊人同登西楼的欢会场景,将眼前独自登临的实景与昔日“共登临”的虚景构成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上片的秋水斜阳、远山平林等是实写眼前之景,下片“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是虚写回忆中昔日与伊人相伴的场景,虚与实相互映衬,拓展了词的意境,深化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对比:将当下词人独自登临所见的冷清实景:“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与往昔和伊人一同在西楼凝醉眼观赏的温馨虚景:“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进行对比,昔日的惬意与今日的孤寂形成鲜明反差,更强烈地突出了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怅惘心绪。
3. 分段赏析
《减字浣溪沙·秋水斜阳演漾金》上片“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前两句“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清澈的秋水在斜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演漾金”生动地写出了水波的动态和色彩,而“远山隐隐隔平林”则勾勒出平林之外远山的朦胧之态,远近结合,营造出一种开阔而略带寂寥的氛围。“几家村落几声砧”紧承前句,从视觉描写转为听觉描写,疏落的村落散布在川原之上,断断续续的砧杵声传来,进一步渲染了深秋的氛围。这三句看似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实则句句含情,将词人心中那难以言说的伤心情绪寄寓其中,借景抒情,委婉含蓄,与梁元帝、李白相关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更具腾挪跌宕之趣和情趣。下片“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二句笔锋急转,由上片的眼前景转入对往昔的回忆,当年在西楼之上,与佳人一同饮酒赏景,醉眼相对,情意绵绵,如今风物依旧,却已物是人非,虚实相生地展现出两幅图景,昔日之景的惬意与今日之景的凄凉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了词人的感慨。“只无人与共登临”是全词的词眼,点明了词人的情感核心,上片的种种景物至此都成为了词人“物是人非”“良辰好景虚设”情感的外在体现,巧妙地点醒全词,使得整首词百感苍茫,含蓄深厚,正如陈廷焯所赞,贺铸此词工于结句,以末句一笔叫醒全篇,让实处皆虚,达到了胜境。
# (几家村落几声砧)只七字胜人数百句。(下阕)纯用虚字酌句,奇绝横绝。总由笔力撮得住。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三
# (下阕)只用数虚字盘旋唱叹。而情事毕现,神乎技矣!世第赏其“梅子黄时雨”一章,尤是耳食之见。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上一篇:宋·贺铸《城里钟(菩萨蛮)》
下一篇:宋·贺铸《九日答张谋父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