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ēng
lòu
·
·
lóu

朝代:宋作者:贺铸浏览量:1
shàng
dōng
mén
mén
wài
liǔ
zèng
bié
měi
fán
xiān
shǒu
luò
fān
qiū
jiāng
nán
lóu
lán
gān
níng
zhù
jiǔ
gèng
kān
sāo
shǒu
hèn
jiàn
xián
chóu
qīn
xún
tiān
jìn
tóu

译文

想当年在东门外与你分别,路边垂柳依依。你亲折柳枝为我送别。一叶落而知秋,几度秋去又秋来。此处一别,漂泊江南,我在江南独倚高楼把你思念。我常常在曲曲弯弯的栏杆处,久久地伫立,终日把你凝望。每当暮色渐浓时,心绪烦乱得让人频频挠头。这无边的离恨,满眼都是那无端涌起的闲愁。这愁绪不断蔓延,弥漫了整个天际。

逐句剖析

"上东门":想当年在东门外与你分别,

# 东门:指洛阳东门。

"门外柳":路边垂柳依依。

"赠别每烦纤手":你亲折柳枝为我送别。

# 纤手:女子纤柔的手。

"一叶落":一叶落而知秋,

# 一叶落:一叶落,几番秋:《淮南子·说山》有“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几番秋":几度秋去又秋来。

"江南独倚楼":此处一别,漂泊江南,我在江南独倚高楼把你思念。

"曲阑干":我常常在曲曲弯弯的栏杆处,

"凝伫久":久久地伫立,终日把你凝望。

"薄暮更堪搔首":每当暮色渐浓时,心绪烦乱得让人频频挠头。

# 搔首:挠头。指有所思。

"无际恨":这无边的离恨,

"见闲愁":满眼都是那无端涌起的闲愁。

"侵寻天尽头":这愁绪不断蔓延,弥漫了整个天际。

# 侵寻:渐渐扩展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更漏子·独倚楼》是宋代词人贺铸所作的一首婉约词,描写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上片写春日城外折柳送别,转入秋天倚楼眺望的情景,语气平淡含蓄,却饱含感伤与寂寞。下片写词中男子在暮色中倚栏凝望,思绪万千,愁绪随暮色与视线蔓延至天尽头,展现了游子思乡念人的复杂情感。全词用笔简洁,情景交融,画面感强,语言清丽,蕴藏着难以排遣的凄凉与无尽的离愁,具有浓郁的宋词审美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写的是春日送别情景,“上东门”是洛阳东部城门,邻近北邙山,自古多为送葬之地,带有肃杀之气,使送别场景更添悲凉。“门外柳”点出古人折柳赠别的传统,柳与“留”谐音,寓意挽留亲友,情意深厚。“赠别每烦纤手”一句,意为每逢送别,总是劳烦对方以柔弱之手折柳相赠,平淡语句中透出旧事重提、往事难忘的惆怅,也暗含对那位女子的思念。“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写的是秋日倚楼远望,思绪万千。“一叶落”本为寻常之景,在词中却触发离愁,无声中道出秋意渐浓、时光荏苒。“几番秋”叠出时间的流转,表明离别已久,哀愁积累日深。“江南独倚楼”是主人公所处的现实环境,身处江南,倚楼独望,人物形象顿时鲜明起来。这一倚楼的动作在古词中常用以表现对远人的思念,如温庭筠笔下的闺中女子,柳永词中的游子,皆通过倚楼之姿托出情感的张望和等待,使本词更具典型意味,也使倚楼成为此词情感的中心动作。下片“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承接“独倚楼”,具体描绘人物形象与情绪变化。“曲阑干”是倚楼凭眺的处所,曲折栏杆也衬托心绪纠结。“凝伫久”描写主人公久久伫立,久久凝望远方,时间的延长加强了思念之深。“薄暮更堪搔首”写黄昏时分,天色渐暗,更易引动愁绪,“搔首”是焦虑、沉思的典型动作,从《诗经》以来即被用来表现心中烦乱不安,体现人物情感无法排解。“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三句收束全词,愁思无际,与天地同宽,暗示主人公的情感已无法归于现实,而是蔓延至无边远方。“无际恨”写愁绪之广,无从尽述;“见闲愁”即平日里总能见到的无名之愁,日常化却又难以排遣;“侵寻天尽头”写愁思的蔓延无尽,仿佛绵延到天地交界之处。这结尾将人物的孤独、失落与无可寄托的情感推至极致,使整首词在平淡中见深情,层层递进,愈显沉郁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方回词,胸中眼中,另有一种伤心说不出处,全得力于楚骚,而运以变经,允推神品。

清词评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贺铸《和崔若拙四时田家词四首之四》

下一篇:宋·贺铸《和田录事新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