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西风蝉噪时":八月西风吹起,蝉鸣嘈杂之时,
"萧萧疏叶已辞枝":萧瑟的秋风中,稀疏的树叶已经从树枝上飘落。
"烟村物景都无赖":烟雾笼罩的村庄里,一切景物都让人觉得无可奈何,
"况是登临有所思":更何况登高望远之际,心中满怀思绪。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世称寇莱公、寇忠愍。19岁中进士,景德元年拜相,辽军南侵,他力排众议请帝亲征,促成澶渊之盟。寇准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之一,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其诗宗尚晚唐,含思凄婉,富有感情;词则明白晓畅,清丽婉转,词风与韦庄、李煜较为接近。作品有《春恨》《踏莎行·春暮》等。著有《寇莱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秋景抒怀诗。表达了诗人在秋风萧瑟登临高山后的复杂心情,以及由景触情的表达自己怀抱壮志未酬非常的叹息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烟村物景都无赖”中“物景都无赖”拟人化,具有人类一样的主观情感,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作者对其中内心的孤寂,以及对人间烟火疏离,为之后的抒情做了铺垫。触景生情:“况是登临有所思”借着作者登高所见之景触发本该壮志之年却在此时登山游玩对时光流逝变化,对国家和个人忧愁之情。反衬:“烟村物景都无赖”中以“烟村无赖”反衬出诗人登临时触景生情的复杂思绪,登高看到博物中人烟的村庄,赋予景物情感,却反衬自己远离人火内心非常孤寂。
3. 分段赏析
首句“八月西风蝉噪时”,“八月”点明初秋,“西风”自带萧瑟之感,“蝉噪”则用声音反衬空旷,凸显秋日寂寥。蝉鸣的喧嚣与西风的凉意交织,既勾勒眼前实景,又隐含时光流逝的紧迫,为全诗奠定苍凉情感。次句“萧萧疏叶已辞枝”,“萧萧”摹写落叶声响,叠字强化凋零意象;“疏叶辞枝”以拟人手法描绘树叶飘落,生动传达草木摇落的画面。此句承接首句的秋意,从听觉转向视觉,进一步渲染万物衰败的寂寥氛围,隐含对生命无常的感悟。第三句“烟村物景都无赖”,转向登高远眺之景。“烟村”勾勒出薄雾中村落朦胧清冷的远景;“物景都无赖”则赋予景物“无趣烦扰”的主观情感,实则巧妙反衬(或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怅惘。此句由自然之秋延伸至人间烟火,却依然透出疏离,为尾句直接抒情埋下伏笔。结句“况是登临有所思”,“况是”递进转折,直抒胸臆。“登临”呼应诗题“秋望”,点明居高远望的视角;“有所思”含蓄收束,既流露对时光易逝的感伤,也隐含对家国或人生的忧思。寇准时年24岁,正值初入仕途之际,登高望远时或怀抱壮志未酬之叹,其意蕴令人回味。
上一篇:宋·寇准《送吉上人》
下一篇:宋·寇准《奉圣旨赋牡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