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日正树阴浓":蝉声鸣噪,正午的太阳下树影浓密,
"避暑行吟独杖筇":为避酷暑,我独自拄着竹杖边走边吟诗。
"却爱野云无定处":却偏偏喜爱那野外无拘无束的云,
"水边容易耸奇峰":水边轻易间便耸起奇伟的山峰。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世称寇莱公、寇忠愍。19岁中进士,景德元年拜相,辽军南侵,他力排众议请帝亲征,促成澶渊之盟。寇准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之一,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其诗宗尚晚唐,含思凄婉,富有感情;词则明白晓畅,清丽婉转,词风与韦庄、李煜较为接近。作品有《春恨》《踏莎行·春暮》等。著有《寇莱公集》。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以夏日典型意象铺陈场景:“蝉鸣”嘶噪、“日正”灼热、“树阴浓”蔽日,三重感官(听觉、触觉、视觉)交织,烘托出盛夏的燥热与喧闹;次句“避暑行吟独杖筇”笔锋一转,写诗人手持竹杖、独自行吟,在酷热中泰然自若——与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相通,既见诗人面对炎夏的镇定,更显其超脱世俗的闲雅气度,为后文抒情蓄势。后两句“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由景及情,意蕴深化:“却爱”二字陡转,以“野云无定”的自由灵动,暗合诗人因刚直贬窜的漂泊生涯,既是对野云清高不俗的追慕,亦是借云自喻,剖露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情怀;末句“水边奇峰”则从水中云影着笔,奇峰耸立的稳固意象,悄然抚平了“无定”带来的零落感——云的流动与峰的静峙形成对照,既呼应前文“行吟”的动态,又以自然之景的刚柔并济,传递诗人于漂泊中坚守本心的豁达。全诗以日常意象写深沉情怀,于平淡中见奇崛,展现了寇准“清俊中含沉郁”的诗风。
上一篇:宋·寇准《古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