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聊引望":无事登上高楼远望,
# 引望:远望。
"杳杳一川平":茫茫一片平野无边无际。
# 杳杳:深远的意思。
"野水无人渡":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
"孤舟尽日横":只有一只小船整日停在岸边。
"荒村生断霭":黄昏时荒寂的村中炊烟缕缕,
# 断霭:时有时无、忽聚忽散的烟气。霭,轻烟。
"深树语流莺":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 流莺:谓婉转的莺鸣。,深树:一作古寺。
"旧业遥清渭":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我仿佛置身故乡,
# 清渭:指渭水,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渭河平原,东至潼关入黄河。渭水清,古人多与流入渭河而水流浑浊的泾水对举,称清渭浊泾。寇准的家乡在渭水北岸的下邽,他当时在湖北,所以有“遥清渭”的感叹。,遥:集本、吴本、张校作通。,旧业:祖上的基业,如房宅田地等。
"沉思忽自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世称寇莱公、寇忠愍。19岁中进士,景德元年拜相,辽军南侵,他力排众议请帝亲征,促成澶渊之盟。寇准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之一,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其诗宗尚晚唐,含思凄婉,富有感情;词则明白晓畅,清丽婉转,词风与韦庄、李煜较为接近。作品有《春恨》《踏莎行·春暮》等。著有《寇莱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诗人借登楼所见春日之景而引发怀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将“自横”改为了“尽日横”,更突出了孤舟停滞的时间长,也含蓄地暗示出宦游者的孤独。
3. 分段赏析
首联“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聊”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藏诗人登楼时矛盾的心理状态:表面上随意倚栏,实则因内心思乡情切,不自觉地被远方牵引。“引望”二字更显刻意远眺的姿态,伸长脖子、眺望远方,竭力看清远处的景物;“杳杳”以叠字强化所见之景:平野的苍茫无际,无尽的春水涨满河中。这两句描摹出天地相接的辽阔画面,气势宏大。首联的这种“随意”与“刻意”的反差,恰如平静水面下暗涌的乡愁,暗示情感即将喷薄而出。颔联“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一句从远眺到俯视下方楼前的景致。“野水”指荒野中自然形成的溪流,“无人渡”写水面空荡,也暗含了人烟稀少。诗人以“孤舟尽日横”强化漂泊意象:“尽日”是整日的意思,强调孤舟长久停滞的状态;“横”字写出船体歪斜的样子。此联化用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却将原诗船的闲适“自横”改为凝滞的船“尽日横”,更显诗的意境丰厚。颈联“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以视角转换,移开渡船再次抬眼远望。“生断霭”以炊烟断续的升腾动态,与次句“语流莺”的婉转啼鸣形成视听交织。前者是视觉层面的飘散零落,后者是听觉层面的鲜活灵动。“断霭”既暗示村落人烟寥落,又通过“断”字勾连“荒村”意象,强化空间寂寥感;而“深树”与“流莺”的搭配则构成幽闭与灵动的反差:密林本应遮蔽鸟鸣,但“语”字使莺声穿透枝叶,反衬出环境的空荡幽深。此联如一幅褪色画卷:画面中有声有色,却处处透着衰颓,恰似诗人身处繁华却倍感孤独的心境写照。尾联“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旧业”直指祖居渭水畔的故园,“遥”字既写地理距离的遥远,更暗含与故土的心理隔阂——纵然渭水清晰可见于记忆,却已遥不可及。“忽自惊”是全诗情感迸发点:前六句如长镜头铺陈异乡风物,末句却骤然打破沉寂。诗人登楼时看似冷静观景,实则乡愁已如暗流涌动,此刻因“旧业”二字触发记忆,恍然惊觉自己不过是宦海漂泊的过客。一个“惊”字撕开理性伪装,让潜藏的赤子之心瞬间觉醒——功名未改游子本质,荒村古寺的萧瑟、孤舟断霭的苍茫,皆在此刻化作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写景为核心,中间两联“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与“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尤为关键——对仗工整自然,画面充满生活气息,既勾勒出荒村古寺的萧瑟,又暗含漂泊无依的孤寂。尤其“野水无人渡”一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凝练如画,既是实景写照,又暗合诗人仕途困顿、漂泊难安的境遇。这种自然天成的意境与深刻的人生况味交融,毫无雕琢痕迹,深受后人的赞赏。
上一篇:宋·寇准《送人下第归吴》
下一篇:宋·寇准《江上闻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