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dēng
lóu
huái
怀
guī

朝代:宋作者:寇准浏览量:1
gāo
lóu
liáo
yǐn
wàng
yǎo
yǎo
chuān
píng
shuǐ
rén
zhōu
jìn
héng
huāng
cūn
shēng
duàn
ǎi
shēn
shù
liú
yīng
jiù
yáo
qīng
wèi
chén
jīng

译文

无事登上高楼远望,茫茫一片平野无边无际。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只有一只小船整日停在岸边。黄昏时荒寂的村中炊烟缕缕,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我仿佛置身故乡,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逐句剖析

"高楼聊引望":无事登上高楼远望,

# 引望:远望。

"杳杳一川平":茫茫一片平野无边无际。

# 杳杳:深远的意思。

"野水无人渡":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

"孤舟尽日横":只有一只小船整日停在岸边。

"荒村生断霭":黄昏时荒寂的村中炊烟缕缕,

# 断霭:时有时无、忽聚忽散的烟气。霭,轻烟。

"深树语流莺":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 流莺:谓婉转的莺鸣。,深树:一作古寺。

"旧业遥清渭":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我仿佛置身故乡,

# 清渭:指渭水,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渭河平原,东至潼关入黄河。渭水清,古人多与流入渭河而水流浑浊的泾水对举,称清渭浊泾。寇准的家乡在渭水北岸的下邽,他当时在湖北,所以有“遥清渭”的感叹。,遥:集本、吴本、张校作通。,旧业:祖上的基业,如房宅田地等。

"沉思忽自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登楼怀归》是北宋名臣寇准十九岁进士及第后任巴东知县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登楼”为线索,首联描绘登高远望之景,勾勒出平野之上的开阔景象;颔联以静中有动的笔触,写尽水畔的空旷寂寥;颈联进一步渲染荒村暮霭、莺啼深树的幽深而略带荒寂的氛围;尾联由眼前景触景生情,引发对故乡清渭之地的深深怀念,沉思间陡然一惊,将那种潜藏心底的思乡之情表露无遗。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悠远,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与深切的思乡之情完美融合,将游子无意识间触景生情的过程展现得自然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世称寇莱公、寇忠愍。19岁中进士,景德元年拜相,辽军南侵,他力排众议请帝亲征,促成澶渊之盟。寇准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之一,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其诗宗尚晚唐,含思凄婉,富有感情;词则明白晓畅,清丽婉转,词风与韦庄、李煜较为接近。作品有《春恨》《踏莎行·春暮》等。著有《寇莱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日登楼怀归》是北宋政治家寇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创作背景曾引发争议。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称“当是莱公谪外时所作”,但考据表明此诗实为寇准青年时期所作。约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时年十九岁的寇准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在任职期间写下此诗。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明确记载:“莱公初及第,知归州巴东县”,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更指出其任巴东知县时已创作“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引《蜀道驿程记》亦佐证“公在巴东有此句传诵”,葛立方《韵语阳秋》等文献记载与此说一致。综合诸家考据,可判定该诗是寇准初入仕途、客居湖北时触景生情之作,与贬谪经历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诗人借登楼所见春日之景而引发怀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将“自横”改为了“尽日横”,更突出了孤舟停滞的时间长,也含蓄地暗示出宦游者的孤独。

3. 分段赏析

首联“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聊”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藏诗人登楼时矛盾的心理状态:表面上随意倚栏,实则因内心思乡情切,不自觉地被远方牵引。“引望”二字更显刻意远眺的姿态,伸长脖子、眺望远方,竭力看清远处的景物;“杳杳”以叠字强化所见之景:平野的苍茫无际,无尽的春水涨满河中。这两句描摹出天地相接的辽阔画面,气势宏大。首联的这种“随意”与“刻意”的反差,恰如平静水面下暗涌的乡愁,暗示情感即将喷薄而出。​颔联“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一句从远眺到俯视下方楼前的景致。“野水”指荒野中自然形成的溪流,“无人渡”写水面空荡,也暗含了人烟稀少。诗人以“孤舟尽日横”强化漂泊意象:“尽日”是整日的意思,强调孤舟长久停滞的状态;“横”字写出船体歪斜的样子。此联化用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却将原诗船的闲适“自横”改为凝滞的船“尽日横”,更显诗的意境丰厚。颈联“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以视角转换,移开渡船再次抬眼远望。“生断霭”以炊烟断续的升腾动态,与次句“语流莺”的婉转啼鸣形成视听交织。前者是视觉层面的飘散零落,后者是听觉层面的鲜活灵动。“断霭”既暗示村落人烟寥落,又通过“断”字勾连“荒村”意象,强化空间寂寥感;而“深树”与“流莺”的搭配则构成幽闭与灵动的反差:密林本应遮蔽鸟鸣,但“语”字使莺声穿透枝叶,反衬出环境的空荡幽深。此联如一幅褪色画卷:画面中有声有色,却处处透着衰颓,恰似诗人身处繁华却倍感孤独的心境写照。​尾联“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旧业”直指祖居渭水畔的故园,“遥”字既写地理距离的遥远,更暗含与故土的心理隔阂——纵然渭水清晰可见于记忆,却已遥不可及。“忽自惊”是全诗情感迸发点:前六句如长镜头铺陈异乡风物,末句却骤然打破沉寂。诗人登楼时看似冷静观景,实则乡愁已如暗流涌动,此刻因“旧业”二字触发记忆,恍然惊觉自己不过是宦海漂泊的过客。一个“惊”字撕开理性伪装,让潜藏的赤子之心瞬间觉醒——功名未改游子本质,荒村古寺的萧瑟、孤舟断霭的苍茫,皆在此刻化作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写景为核心,中间两联“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与“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尤为关键——对仗工整自然,画面充满生活气息,既勾勒出荒村古寺的萧瑟,又暗含漂泊无依的孤寂。尤其“野水无人渡”一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凝练如画,既是实景写照,又暗合诗人仕途困顿、漂泊难安的境遇。这种自然天成的意境与深刻的人生况味交融,毫无雕琢痕迹,深受后人的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寇准《送人下第归吴》

下一篇:宋·寇准《江上闻鹧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