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巫山高耸啊,
"巫山之高高不极":那巫山之高峻简直不可穷极。
"寒江西来曳练长":寒冷的江水自西奔涌而来,如白练般悠长,
"群峰森罗十二戟":群峰森然罗列,恰似十二支挺立的画戟。
"清狖悲号裂翠崖":凄清的猿猴悲声长号,仿佛要将翠绿的山崖撕裂,
"老蛟怒斗摧丹壁":古老的蛟龙发怒腾跃,似要冲垮那红色的岩壁。
"轻生重利三巴客":轻视生命、看重利益的三巴客商,
# 巴:一作“马”。
"一叶直冲高浪白":驾着一叶扁舟直冲那翻涌的白色高浪。
"船头吟啸坐自如":船头之人从容吟诗长啸,
"仰视长天不盈尺":仰头望去,天空狭窄得似乎不满一尺。
"丛祠象设俨山椒":山间神庙中神像庄严地立于山巅,
"巫祝纷纷非一朝":巫祝们装神弄鬼的乱象已非一日。
"云是高唐神女之所处":都说此处是高唐神女居住的地方,
"至今暮雨常萧萧":至今那暮雨依旧常常萧萧而下。
"我闻神理明且直":我听闻神明公正无私,
"兴亡唯观恶与德":国家兴亡只看君主是恶是德。
"安肯来从楚国君":神女怎会屈从楚国君王,
"凭依梦寐为淫昏":凭借梦境去助他行那荒淫之事。
"襄王之心自荒惑":实是襄王自己心性荒疏迷惑,
"引领日望阳台云":日日伸长脖颈盼望着阳台的彩云。
"独不思怀王西行不复返":他难道不想想:楚怀王西去秦国,一去不返,
"甲光照地屯秦国":秦军甲光映地,屯驻边境。
"蚕食黔中下荆门":秦国如蚕吃桑叶般逐步侵吞黔中,攻下荆门,
"陵园宗庙皆烧焚":楚国的陵园宗庙都被焚烧。
"社稷飘零不复存":国家飘零破碎不再存在,
"嗟嗟若敖鼢冒时":可叹啊,想当年若敖氏家族的酆冒君王在位的时候,
# 时:一作将。,鼢:一作蚡。
"筚路蓝缕皆辛勤":当年驾柴车穿破衣开辟疆土,是何等的艰辛。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该诗描绘了巫山的险峻景观及历史传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怀古之情。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寒江西来曳练长,群峰森罗十二戟。清狖悲号裂翠崖,老蛟怒斗摧丹壁。”这里组合了“寒江”“群峰”“清狖”“老蛟”“翠崖”“丹壁”等意象。寒江如练,自西而来,群峰似戟,森然罗列,营造出巫山雄伟险峻的环境氛围;清狖悲号,声音仿佛能撕裂翠崖,老蛟怒斗,力量似乎可摧毁丹壁,进一步展现出巫山的神秘与惊险。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巫山的自然风貌。用典:“云是高唐神女之所处,至今暮雨常萧萧”,巧用宋玉《高唐赋》中神女会襄王的典故。原典写神女与楚王梦遇,此诗却反其道而行,以“神理明且直,兴亡唯观恶与德”批判襄王荒惑,言神女岂会依附淫昏之君,借典故直指“兴亡在德”的治世哲思。起兴:开篇“巫山高,巫山之高高不极”“寒江西来曳练长,群峰森罗十二戟”,以叠咏起调,先状巫山之高、寒江之远、群峰之险,用“高不极”“曳练”“十二戟”等意象勾勒巫峡雄奇壮阔之景。这既是对古乐府《巫山高》“咏山”传统的呼应,更以眼前实景起兴,为后文写巫峡的“清狖悲号”“老蛟怒斗”铺垫氛围。对比:“轻生重利三巴客”描绘的是三巴之地的客商,为了追逐利益,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驾着一叶扁舟在高浪中前行,凸显其逐利时不顾性命。而“筚路蓝缕皆辛勤”描述的是楚国先辈若敖、蚡冒创业时的艰难,他们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在艰难困苦中辛勤开拓,体现的是长远的、为国家奠基的艰苦付出。这两句形成对比,这种对比表达了对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的行为的批判,对怀王西狩与秦军东进暗展现了因果关联。烘托:“至今暮雨常萧萧”诗中“暮雨常萧萧”的迷蒙氛围,烘托神女传说的虚拟;“清狖叫啸下荆门”,的惨烈的景象,烘托楚国覆灭的悲凉;“嗟嗟若敖鼢冒时”结尾“嗟嗟”的长叹,以悲怆烘托诗人对历史兴衰的痛惜与对现实的忧思。
3. 分段赏析
“巫山高,巫山之高高不极。”首句叠咏“巫山高”,以古乐府旧题起调,用“高不极”状其巍峨摩天之势,先声夺人,奠定雄浑苍凉之基调,似闻山巅长风呼啸之声。“寒江西来曳练长,群峰森罗十二戟。”以“曳练”喻寒江悠长,白练曳地,见江水澄澈而奔涌;以“十二戟”喻群峰森列,化静为动,既切巫山十二峰之典,又显峰峦如兵刃森然对峙,刚劲之势与江水柔长相映成趣。“清狖悲号裂翠崖,老蛟怒斗摧丹壁。”“清狖悲号”以猿啼裂石写山之幽险,“老蛟怒斗”以蛟龙摧壁状水之狂暴,“裂”“摧”二字如金石相撞,视听交织间,尽显巫峡风涛崩裂之威,暗伏世道艰险之隐喻。“轻生重利三巴客,一叶直冲高浪白。”“三巴客”谓逐利之徒,以“一叶”扁舟与“高浪白”对照,极写商客轻生犯险之态,“直冲”二字含贬意,既绘其铤而走险之状,亦隐讽世人贪利忘危之弊。“船头吟啸坐自如,仰视长天不盈尺。”写舟人于浪尖吟啸自若,与“高浪白”形成张力,然“仰视长天不盈尺”以夸张写山高蔽日,天仅尺许,既状巫峡逼仄之景,亦喻人在天地间之渺小,暗含身世局促之感。“丛祠象设俨山椒,巫祝纷纷非一朝。”山巅祠庙神像庄严,巫祝祈福之俗久矣。“俨山椒”绘神像肃穆,“非一朝”言陋习相沿,为下文破题作引,于写景中伏批判之笔,气象肃穆而意含冷峻。“云是高唐神女之所处,至今暮雨常萧萧。”扣“高唐神女”典故,以“暮雨萧萧”状传说之缥缈,烟雨迷蒙间既染巫峡神幻之色,亦为后文驳议张本,虚实相生中暗转笔锋,由景入理。“我闻神理明且直,兴亡唯观恶与德。”直抒胸臆,以“神理明直”破世人迷信,谓兴亡在德非在神,斩钉截铁之论,如金石掷地,将神女传说拉回现实政理,显儒家德政思想之锋芒。“安肯来从楚国君,凭依梦寐为淫昏。”以反问驳斥“神女会襄王”之说,谓神明岂附淫昏之君?“梦寐”直指襄王荒惑,“淫昏”二字力透纸背,借古讽今,暗斥耽于幻梦、不修德政之辈。“襄王之心自荒惑,引领日望阳台云。”承上刻画襄王情态,“引领日望”写其沉迷神幻之痴,与“神理明直”形成尖锐对比,以“阳台云”指代虚妄之想,笔法冷峻,尽显昏主溺于空想之可悲。“独不思怀王西行不复返,甲光照地屯秦国。”急转笔锋,以怀王入秦不返之事警醒世人,“甲光照地”状秦军强盛,与“西行不复返”形成强烈反差,借历史悲剧明言:不修德政,神亦难佑。“蚕食黔中下荆门,陵园宗庙皆烧焚。”以“蚕食”喻秦国逐步鲸吞楚地,“烧焚”状陵园宗庙被毁之惨,寥寥数语写尽楚国覆灭之痛,排比铺陈中见血泪,与前文“神理在德”相呼应,实证兴亡之理。“社稷飘零不复存,嗟嗟若敖鼢冒时,筚路蓝缕皆辛勤。”以“嗟嗟”长叹收束,追念楚国先王“筚路蓝缕”之创业艰辛,与“社稷飘零”形成今昔对比,哀其衰微,痛其不继,结句如暮鼓晨钟,寓警世之思于浩叹之中。
4. 作品点评
该诗收录于《全宋诗》第498卷,现代学界多从其典故运用与史论结合的角度展开研究。2024年,搜韵网标注出诗中6处典故来源,为数字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诗中“兴亡唯观恶与德”的观点,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撰思想形成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