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彼南山":远望那南山,
"有椐有栩":有椐树有栩树。
"维叶湑湑":树叶繁茂润泽,
"君子之燕":君子在此宴饮。
"清酒有藇":清醇的美酒甘美醇厚,
"壶樽有楚":酒壶酒樽排列整齐。
"酌言赐之":斟酒赐给宾客,
"命之釂之":劝他们一饮而尽。
"上下以序":尊卑上下井然有序,
"君子万年":祝愿君子长寿万年。
"永绥兆民":永远安抚万民,
"受天之祜":蒙受上天的福佑。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宴饮诗。描绘了君子宴饮的场景,展现宴会上尊卑有序的礼仪与君臣和乐的氛围,进而寄托对君子长寿、民众安宁、受天庇佑的美好祈愿,表达宋代雅集礼仪与儒家济世情怀。
2. 写作手法
起兴:开篇“瞻彼南山,有椐有栩”“维叶湑湑”以南山草木起兴,先描绘自然景象(繁茂的椐树、栩树,润泽的树叶),再引出“君子之燕”的人事。草木的挺拔繁盛与君子的品格、宴饮的庄重形成呼应,以自然物象象征君子德行深厚、宴饮合宜,既符合《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比兴传统,又让抽象的“君子之德”与“礼仪秩序”通过意象变得具体。
3. 分段赏析
“瞻彼南山,有椐有栩。”开篇以“瞻彼南山”起兴,远望南山的景象,引出“有椐有栩”,山上有椐树、栩树(均为常见乔木)。“椐”“栩”意象质朴,既描绘南山草木繁茂之景,又暗合《诗经》“比兴”传统,以草木的挺拔繁盛象征君子的品格根基深厚,为后文写“君子之燕”铺垫庄重基调。“维叶湑湑,君子之燕。”“维叶湑湑”中,“湑湑”形容树叶茂盛润泽,承接上文草木之景,进一步渲染南山生机盎然的氛围;“君子之燕”则由景转入人事,“燕”通“宴”,点明君子宴饮之事。树叶的繁茂与宴饮的庄重相呼应,以自然的丰美烘托宴饮的合宜,暗含对君子德行如草木般盛美的赞美。“清酒有藇,壶樽有楚。”“清酒有藇”写清醇的酒浆甘美醇厚(“藇”指酒美);“壶樽有楚”言酒壶、酒樽摆放整齐有序(“楚”指陈列齐整)。两句聚焦宴饮的器物与酒品,以“清酒”“壶樽”的丰盛、规整,凸显宴饮的礼仪周全,既见物质的丰足,更显君臣相处的庄重得体,流露对礼仪秩序的肯定。“酌言赐之,命之釂之。”“酌言赐之”写主人斟酒赐给宾客,“命之釂之”则示意宾客饮尽(“釂”指饮干)。“酌”“赐”“命”“釂”等动词,细致刻画宴饮中的互动,既体现尊卑有序的礼仪(上级赐酒、下级饮尽),又显君臣间的融洽默契,于细节中见宴饮的和谐氛围。“上下以序,君子万年。”“上下以序”点明宴饮中尊卑等级分明、秩序井然,是对前文礼仪细节的总结;“君子万年”则由场景转入祝福,祈愿君子长寿。从“序”的秩序到“万年”的祈愿,将对礼仪的尊重与对君子的祝愿自然衔接,体现对“礼序”与“人伦”的双重重视。“永绥兆民,受天之祜。”“永绥兆民”祈愿百姓永远安宁(“绥”指安宁,“兆民”指万民);“受天之祜”祝愿君子与民众蒙受上天的福佑(“祜”指福)。两句从对君子的祝福扩展到对万民的关怀,将个人福寿与天下安宁相联系,升华了主题,既显儒家“家国同构”的理念,又流露对政教清明、民生安定的恳切期盼,情感醇厚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