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xíng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hán
quǎn
fèi
chái
mén
huāng
míng
yuǎn
cūn
shēng
kōng
yuè
yǐng
céng
hún
xīng
yóu
bái
zhēn
zhōng
fán
xīn
chóu
chàng
shuí
yán

译文

寒冷中狗对着柴门叫,野外的鸡在远处的村子啼叫。河水声白白地急促流淌,月亮的影子没有变得浑浊。树梢上星星还泛着白光,榛树丛中露水已经很多。游子的心情独自伤感,环顾四周能和谁说话。

逐句剖析

"寒犬吠柴门":寒冷中狗对着柴门叫,

"荒鸡鸣远村":野外的鸡在远处的村子啼叫。

"河声空自急":河水声白白地急促流淌,

"月影不曾浑":月亮的影子没有变得浑浊。

"木末星犹白":树梢上星星还泛着白光,

"榛中露已繁":榛树丛中露水已经很多。

"客心独惆怅":游子的心情独自伤感,

"四顾与谁言":环顾四周能和谁说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行》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羁旅早行为题材,通过描绘清晨出行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首联以“寒犬吠柴门”“荒鸡鸣远村”开篇,以犬吠鸡鸣的听觉意象与荒村柴门的视觉画面结合,点明出行时分的清冷与僻远。颔联“河声空自急,月影不曾浑”运用对比手法:河水奔流声虽急却无人理会,月影澄澈未被浊水搅浑,暗喻诗人内心的急切与坚守高洁的志向。颈联转写天色将晓的细微景象,“木末星犹白”写树梢残星未褪,“榛中露已繁”写丛草露水凝结,以星白露繁的静景凸显时间流转与行途艰辛。尾联直抒胸臆,“客心独惆怅,四顾与谁言”道尽孤身漂泊、无人倾诉的寂寥,情感深沉而含蓄。全诗语言凝练,白描与动静结合手法交织,通过荒鸡、寒犬、急河、清月等意象,构建出冷寂空阔的意境,体现了宋代文人内敛深沉的审美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寒犬吠柴门,荒鸡鸣远村”​​:以听觉意象切入,描绘荒寂的羁旅环境。“寒犬”的吠声与“荒鸡”的啼鸣相呼应,“柴门”暗示居所简陋,“远村”点明空间孤僻。叠用“寒”“荒”二字,既渲染秋夜的萧瑟氛围,又强化了村落偏僻荒凉的特征。犬吠鸡鸣本是寻常之声,在此却反衬出环境的冷清,为客愁埋下伏笔。​​颔联“河声空自急,月影不曾浑”​​:转写视觉与听觉的交织。“河声急”以动衬静,凸显水流湍急却无人驻足的空寂感;“月影浑”本可指月色朦胧,但“不曾”二字强调月色的异常清冷皎洁。一“急”一“清”形成张力:河水的喧腾反增虚空感,明月的澄澈更显天地孤寂,自然物的“自在”与游子的“无依”形成对照。​​颈联“木末星犹白,榛中露已繁”​​:聚焦拂晓前的微末景象。“木末星白”以树梢残星写天色将明未明之状,“榛中露繁”以草间浓露状秋夜寒意之深。两句以工笔勾勒细节:“犹白”暗示星光挣扎的短暂,“已繁”突显寒露无情的凝聚。星露本无情,却在羁旅者眼中化作催生孤独的意象。​​尾联“客心独惆怅,四顾与谁言”​​:直抒胸臆,点破诗眼。“独惆怅”既总括前六句孤寂之景,又揭示“客心”的沉郁。“四顾”的动态描写强化茫然无措之感,“与谁言”以反问作结,将无形愁绪具象为欲诉无门的困境。前文的荒村、急河、冷月、寒星、繁露等意象,至此尽数收束于游子难言的孤寂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应天院朝拜回呈景仁》

下一篇:宋·司马光《小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