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睡益少":随着年岁渐长,睡眠变得越来越少,
"气耗非神清":元气损耗,精神也不再清朗。
"昨朝多啜茶":昨天喝了过多的茶,
"况以思虑并":何况又加上心中思虑繁多。
"中烦枕屡移":心中烦闷不安,多次挪动枕头,
"展转何时明":在床上翻来覆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天才能亮。
# 展:一作殿。
"苏秦六国印":苏秦佩戴六国的相印,
"力取鸿毛轻":他凭借能力获取这样的成就,似乎比举起鸿毛还轻松。
"白圭万金产":白圭拥有价值万金的产业,
"运智立可营":运用智慧立刻就可以经营得到。
"如何五更梦":为什么在五更的梦境中,
"百万终不成":想要获得百万财富这样的愿望终究也不能实现呢。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长年睡益少,气耗非神清”:开篇直言随着年纪增长,睡眠愈发稀少,点明自身状态。“长年”体现时间跨度,“睡益少”是身体直观感受,“气耗”进一步解释睡眠少带来的精气神损耗,而非如年轻人般神清气爽,为全诗奠定因身体变化引发感慨的基调,平实叙述中蕴含着岁月流逝、精力渐衰的无奈。“昨朝多啜茶,况以思虑并”:提及昨日多喝茶的细节,茶本有提神醒脑之效,加之心中装满思虑,二者叠加,生动地呈现出失眠的诱因。既让读者看到生活中的日常情景,又将无形的“思虑”具象化,使不眠之夜的缘由真实可感,引发共鸣。“中烦枕屡移,殿转何时明”:描绘失眠时的辗转反侧,“中烦”直白地道出内心烦躁,“枕屡移”通过频繁挪动枕头这一动作,将难以入眠的煎熬展现得淋漓尽致,末句“殿转何时明”的疑问,满是对天亮的急切期盼,把长夜漫漫、煎熬难耐的心境推向极致。“苏秦六国印,力取鸿毛轻”:诗人笔锋一转,引入苏秦佩六国相印的典故,苏秦凭借谋略与口才纵横捭阖,获取高位权势,在诗人眼中,其用力追求的这些与人生真谛相比,却轻如鸿毛。以古人事例引发对功名利禄价值的思考,拓宽诗意内涵。“白圭万金产,运智立可营”:又列举白圭靠智谋积聚万金家产之事,再次强调凭借才智经营财富并非难事,为后文的感慨蓄势,用典丰富了诗歌内容,呈现出古人在名利场中的不同作为。“如何五更梦,百万终不成”:回归自身失眠情境,五更天已近破晓,本应酣睡却美梦难成,与前文提及的古人获取名利之易形成鲜明反差,在对比中抒发对自身境遇的惆怅,对功名利禄难以企及又似有所悟的复杂心绪,意蕴悠长。
上一篇:宋·司马光《和君锡雪后招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