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mèng
zhù
zuò
zhī
yīn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shèng
zhǔ
jiāo
láo
shuí
yún
bǎi
qīng
dōng
zhōu
zāi
hài
lìng
xuǎn
jīng
míng
shuǐ
liáng
tián
kuò
rén
guī
shēng
yán
huán
jiù
guān
quǎn
biàn
xīn
shēng
dào
sàn
mín
huó
jiān
qióng
lǎo
jīng
zhèng
chéng
zhī
shuāng
ěr
wèi
jūn
qīng

译文

圣明的君主怀着焦虑操劳的心意(关注地方治理),谁说百里之地(的治理责任)是轻的呢?东州近来灾害频繁,所以选派精明能干的县令(孟著作)去(治理)。洪水退去后,肥沃的田地变得广阔,百姓归来后,野生的谷物得以生长。百姓居住的地方恢复了往日的景象,鸡和狗都发出新的欢快的声音。盗贼消散了,疲惫的百姓得以存活下去,(孟著作)把奸邪之人查究到底,让老官吏都感到惊叹。知道(您)治理成功的日子不会远了,(我)两只耳朵等着听您(治理成功)的好消息。

逐句剖析

"圣主焦劳意":圣明的君主怀着焦虑操劳的心意(关注地方治理),

"谁云百里轻":谁说百里之地(的治理责任)是轻的呢?

"东州比灾害":东州近来灾害频繁,

"剧令选精明":所以选派精明能干的县令(孟著作)去(治理)。

"水去良田阔":洪水退去后,肥沃的田地变得广阔,

"人归旅谷生":百姓归来后,野生的谷物得以生长。

"闾阎还旧观":百姓居住的地方恢复了往日的景象,

"鸡犬变新声":鸡和狗都发出新的欢快的声音。

"盗散疲民活":盗贼消散了,疲惫的百姓得以存活下去,

"奸穷老吏惊":(孟著作)把奸邪之人查究到底,让老官吏都感到惊叹。

"政成知不日":知道(您)治理成功的日子不会远了,

"双耳为君倾":(我)两只耳朵等着听您(治理成功)的好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孟著作知济阴》是北宋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围绕送孟翱去济阴任职展开,开篇点明圣主对地方治理的重视,强调济阴虽为百里之地但责任重大。接着指出东州灾害频发,所以选派精明的孟翱去任职。诗中想象孟翱到任后,水患消除良田广阔,百姓归来谷物生长,闾阎恢复旧观,鸡犬焕发出新声,盗贼消散百姓得以存活,老吏也对他的治理能力感到惊叹,最后表达相信他不久就能政成,自己期待听闻他的政绩。整首诗表达了对孟著作的赞赏和对他治理济阴的期望,体现了司马光诗歌质朴庄重的风格和对地方治理、人才任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代:“闾阎还旧观,鸡犬变新声”中“闾阎”代指百姓居住的地方,以“闾阎”和“鸡犬”来代表济阴的整体面貌和生活状态,生动地描绘出孟著作治理后济阴的变化,使表达更加形象。想象:“水去良田阔,人归旅谷生。闾阎还旧观,鸡犬变新声。盗散疲民活,奸穷老吏惊”通过想象孟著作到任后济阴的一系列变化,如洪水退去、百姓归来、盗贼消散等,表达了对他治理能力的信任和对济阴未来的期望,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直抒胸臆:“政成知不日,双耳为君倾”直接表达了相信孟著作不久就能治理成功,自己期待听闻他的政绩,情感真挚,态度明确,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孟著作的鼓励和期待。

2. 分段赏析

一二句“圣主焦劳意,谁云百里轻”,点明圣主对地方治理的焦虑和重视,强调济阴虽为小地方但责任重大,为后文写孟著作赴任做铺垫。三四句“东州比灾害,剧令选精明”,说明东州灾害频繁,所以选派精明的孟著作去济阴任职,突出了孟著作的能力和此次任命的重要性。五六句“水去良田阔,人归旅谷生”,想象孟著作到任后水患消除,良田广阔,百姓归来,谷物生长,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治理景象。七八句“闾阎还旧观,鸡犬变新声”,进一步想象百姓居住的地方恢复旧观,鸡犬都焕发出新声,展现了济阴在孟著作治理下的生机与活力。九十句“盗散疲民活,奸穷老吏惊”,写盗贼消散,疲惫的百姓得以存活,老吏对孟著作的治理能力感到惊叹,从侧面体现了孟著作的治理成效。最后两句“政成知不日,双耳为君倾”,直抒胸臆,表达对孟著作的信任和期待,相信他很快就能治理成功,自己期待听闻他的好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酬胡侍讲先生见寄》

下一篇:宋·司马光《祁国正献公挽歌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