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逶迤万叠山":四野望去,群山逶迤层叠,
"微通云栈落尘寰":隐约可见云雾缭绕的栈道通向人间。
"谁知吏道自可隐":谁能想到,做官之路也能隐居自得,
"未必仙家有此闲":仙家清闲,未必胜却此间。
"酒熟何人能共醉":美酒酿成,何人能同醉,
"诗成无事复相关":诗成之际,幸无俗事相牵。
"浮生适意即为乐":人生在世,顺心适意便是快乐,
"安用腰金鼎鼐间":何须贪恋腰间金印、鼎鼐重权。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四望逶迤万叠山,微通云栈落尘寰”首联绘龙州胜景。“四望”状视野开阔,“逶迤万叠山”以叠词写群山连绵之态,极言山势雄浑。“微通云栈”谓栈道高入云端,若隐若现,“落尘寰”三字将险峻栈道与人间世相勾连,暗喻此地虽如仙境,却非隔绝凡尘,为“吏隐”主题埋下伏笔。此联以反衬后文“吏隐”之境的幽独。“谁知吏道自可隐,未必仙家有此闲”颔联直抒“吏隐”之思。“谁知”以反问起笔,打破“为官必俗”的常论,言居官亦能寻得隐趣;“自可隐”三字斩钉截铁,见出对吏隐之道的肯定。“未必仙家”以对比手法,将官场清暇与仙界闲适并置,谓龙州吏隐堂之闲逸,或胜蓬岛仙居。此联借议论破题,将“吏”与“隐”的矛盾消解于山水之间。“酒熟何人能共醉,诗成无事复相关”颈联转写隐居情状。“酒熟”“诗成”以生活细节勾勒雅趣,“何人能共醉”以设问表盼友之情,暗含对赵子舆的邀约;“无事复相关”言俗事不侵,唯诗酒自娱,“复”字强化摆脱尘嚣的畅快感。此联以“酒”“诗”为意象,对仗精工而意态闲雅,于叙事中见出“吏隐”生活的自在——既非避世枯寂,亦非官场烦冗,恰得中庸之乐。“浮生适意即为乐,安用腰金鼎鼐间”尾联以哲理收束。“浮生适意”直抒胸臆,谓人生但求适心自足;“安用”以反问驳斥功利之心,“腰金”指佩金印显宦,“鼎鼐”喻辅政重权,二典并用,直指官场荣华的虚妄。司马光以“适意”二字破题,将“吏隐”的内涵升华为对生命本真的追求,结句如警钟,荡开官场执念,归向淡泊自守的人生境界,与首联的山水之景形成“景—理”呼应。
上一篇:宋·司马光《君贶环溪》
下一篇:宋·司马光《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