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yùn
fèng
sòng
cái
yuán
shǐ
使
běi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dài
tiān
jīn
huì
xīng
suí
rén
yáng
jīng
jué
hòu
qián
chén
chū
sài
fēng
shuāng
guī
yáng
liǔ
chūn
huì
shū
zhuān
duì
měi
mǎn
qiū
yún

译文

析木星宿横跨银河的渡口,明亮的星辰仿佛追随着远行之人。高举旌旗穿越荒无人烟的沙漠,背负弓箭,静候前路的尘埃。离开边塞时,风霜交加,苦寒难耐,归途时,杨柳依依,春意盎然。书信往来应对得体,才华出众,光彩如秋日竹林般璀璨夺目。

逐句剖析

"析木带天津":析木星宿横跨银河的渡口,

"会星随去人":明亮的星辰仿佛追随着远行之人。

"扬旌逾绝漠":高举旌旗穿越荒无人烟的沙漠,

"负弩候前尘":背负弓箭,静候前路的尘埃。

"出塞风霜苦":离开边塞时,风霜交加,苦寒难耐,

"归涂杨柳春":归途时,杨柳依依,春意盎然。

"会书专对美":书信往来应对得体,才华出众,

"烨烨满秋筠":光彩如秋日竹林般璀璨夺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依前韵奉送才元和甫使北》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送别友人出使北方为背景,融合边塞风物与外交使命,展现对使臣的赞誉与家国情怀。全诗通过“析木带天津”“扬旌逾绝漠”等天文与地理意象,勾勒使臣穿越大漠的壮阔征程;以“出塞风霜苦”与“归涂杨柳春”的对比,既写旅途艰辛,又暗含功成归来的期许。尾联直赞使臣外交才能,以“秋筠”象征其品格高洁,呼应宋代文臣外交“以文驭武”的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析木带天津,华星随去人”,​​“析木”​​二十八宿之一,对应东北方天区,​“天津”​​银河渡口,古人想象中银河与天河的连接处,以星象起兴,暗喻使臣出使北方的壮阔征程。​​“华星”​​指星辰或使臣的仪仗,​​“随去人”​​拟人化描写,既写星辰相伴,亦暗含对使臣的敬仰与祝福。“扬旌踰绝漠,负弩候前尘”,“扬旌”​​高举旗帜,象征使臣的威严与使命,​​“绝漠”​​指北方大漠,突出旅途的艰险与辽阔。“负弩”​​古代迎接贵宾时,武士背弩列队以示尊敬,“候前尘”​​等待使臣车马的踪迹,体现外交场合的庄重。“出塞风霜苦,归涂杨柳春”,“出塞”​​离开边关,点明使臣北行的起点,“风霜苦”​​以自然环境的恶劣,烘托使臣的坚韧与使命之重。“归涂”​​返程之路,与“出塞”形成时空对比,​​“杨柳春”​​以春景象征使命完成后的希望与生机。“会书专对美,烨烨满秋筠”,​​“会书”​​指外交文书的撰写与回复,“专对美”​​强调使臣的才智与外交手腕,呼应宋代重视文臣外交的传统。​“烨烨”​​光辉灿烂,形容使臣的声名与成就,​​“秋筠”​​秋天的竹子,象征高洁坚韧,暗喻使臣的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神宗皇帝挽词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司马光《赠道士陈景元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