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o
yáo
ān
zhōng
zhí
shì
yín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líng
tái
shì
xiū
xiū
ān
yóu
lái
wài
qiú
hán
fēng
zuò
nuǎn
tiān
jiā
jǐng
jiān
yóu
sōng
huáng
kāi
qīng
yǎn
táo
fáng
chā
bái
tóu
zhù
shū
wéi
zhí
wèi
jūn
tōu
xiá
shàng
gāo
lóu

译文

心灵宁静无事天天都一样悠闲,安乐从来不必到身外去谋求。细雨寒风的时日宜于独自静坐,天气和暖景色佳丽就出外闲游。松竹苍翠足以令人双眼愉悦,艳美的桃李花又何妨插在白头。我把著书当作自己的职业,为了盼待你共赏春色我偷暇登上高楼。

逐句剖析

"灵台无事日休休":心灵宁静无事天天都一样悠闲,

# 灵台:谓心。

"安乐由来不外求":安乐从来不必到身外去谋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细雨寒风的时日宜于独自静坐,

"暖天佳景即间游":天气和暖景色佳丽就出外闲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松竹苍翠足以令人双眼愉悦,

# 青眼:用晋阮籍青白眼典故。《世说新语·简傲》注引《晋百官名》说阮籍不拘礼敬,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赍酒挟琴来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篁:竹的通称。

"桃李何妨插白头":艳美的桃李花又何妨插在白头。

# 插白头:插在白头上。

"我以著书为职业":我把著书当作自己的职业,

"为君偷暇上高楼":为了盼待你共赏春色我偷暇登上高楼。

# 上高楼:看春色。,偷暇:趁有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是宋代司马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邵雍安乐窝中的闲适生活展开。首联点明内心清净无事,安乐无需外求,奠定闲适基调。颔联描绘了在不同天气下,诗人或独坐或闲游的惬意生活。颈联中,诗人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松竹,即便白发苍苍也乐于插桃李,尽显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尾联则表明自己以著书为职业,却为与友人相聚偷闲登楼,体现出两人志趣相投。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表达了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足与享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司马文正公集》未收,附载于邵雍《伊川击壤集》卷十,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邵雍原诗题为《安乐窝中吟》,司马光和诗题目本无“职事”二字,因雍诗首句有“安乐窝中职分修”,一些选本(如陈衍《宋诗精华录》)在和诗题上加了“职事”二字。邵雍长期居于洛阳,将居所取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熙宁三年,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力请守郡,四年四月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与邵雍相识并成莫逆之交。二人哲学思想皆讲究象数之学,政治上都反对王安石新法,表现形式有别。他们常作诗唱酬,司马光和邵雍之诗多附载于《击壤集》,此诗便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闲适隐逸诗。描绘了诗人在不同天气下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于现状的心境;营造出一种闲适惬意、远离尘世喧嚣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在生活的享受以及与友人邵尧夫志趣相投、相聚的愉悦之情。

2. 分段赏析

“灵台无事日休休,安乐由来不外求”,首联开篇便直抵“养心”的妙境。“灵台”即心,诗人点明当心中无事牵扰,每日便可悠然自得、闲适安乐。这种安乐并非源自对外在事物的刻意追求,而是从内心自然生发。此联恰是对邵雍“诚明本是吾家事,自是今人好外求”诗意的精妙凝练。以无求、无思、无为作为乐天知命的坚实根基,深得老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思想之精髓。于诗人而言,这或许也是其在政治仕途失意之后,为慰藉内心创伤、寻求精神归宿而觅得的一方自我安慰之净土。“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颔联细致入微地描绘出安乐窝中职事的具体场景。当细雨飘洒、寒风凛冽之时,诗人独坐室内,沉浸于这份静谧之中;而待到天气转暖、佳景呈现之际,便悠然出门,信步闲游。这与邵雍“重寒盛暑多闭户,轻暖初凉时出街”之诗句意思相近,是“和”诗创作中常用的借意化用之法。通过这般细腻的描写,诗人闲适自在、随性而为的生活状态跃然纸上,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在安乐窝中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颈联之中,“青眼”对“白头”,对仗极为工整,且妙趣横生。诗人以阮籍“青眼”之典故,深情凝视松竹,“松篁亦足开青眼”一句,不仅展现出他对松竹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精神的由衷热爱,更是自身顽强人格的生动写照。即便在官场遭遇挫折、失意落魄,诗人依然坚守着做人的高尚品格,未曾有丝毫动摇。而“桃李何妨插白头”,将桃花李花插于“白头”之上,用现代话语来说,恰似“耍老风流”,幽默诙谐之态尽显。然而,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更应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意。诗歌中的谐趣往往寓庄于谐,于诙谐调侃之中饱含着庄严的主题,愤世嫉俗。暂且抛开诗人与王安石之间复杂的历史是非不谈,王安石对韩琦、欧阳修、苏轼和司马光等当时贤良之士的排挤、打击,甚至网罗罪名加以迫害,却重用李定、蔡京等奸佞之徒,如此行径,怎能不令诗人愤懑疾恶?“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尾联深情表达了诗人与邵雍之间亲密无间的友情。诗人退居洛阳之后,虽专注于编写史学鸿篇巨著《资治通鉴》,每日繁忙不已,但仍会忙里偷闲,登上高楼,满心虔诚地迎接朋友的到来。“为君偷暇上高楼”一句,将诗人对友人的重视与牵挂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情此景,恰与邵雍“花似锦时高阁望,草如茵处小车行”这两句诗相互呼应。在繁花似锦之时登高远望,于绿草如茵之处悠然驾车前行,皆是为了与友人相聚,共享那份真挚的情谊。诗人与邵雍之间的这份友情,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令人心生向往。

3. 作品点评

此诗充盈着知天命之悟,想必是司马光退居洛阳潜心著书之际的真实心境流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宜独坐”、“即闲游”写的是邵雍生活情况,但与邵雍原作比,诗句更觉清秀可喜。

不详成都大学教授白敦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河北道中作》

下一篇:宋·司马光《寄聂之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