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
# 中山之地:中山国的土地,今河北定县一带。中山,古代国名。,北略:向北攻占。
"至房子":大兵经房子,
# 房子:古地名,今河北临城。
"遂至代":抵达代地,
# 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带。
"北至无穷":再向北直至数千里的大漠,
# 无穷: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
"西至河":向西攻到黄河,
# 河:黄河。
"登黄华之上":登上黄华山顶。
# 黄华:山名,在黄河边上。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与国相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
# 肥义:赵国的国相。
"曰":他说:“
"愚者所笑":愚蠢的人会嘲笑我,
"贤者察焉":但聪明的人会明白的。
"虽驱世以笑我":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
# 驱世:意为世上所有的人。
"胡地、":北方胡人的领地、
"中山":和中山国,
"吾必有之":我也一定能夺过来!”
"遂胡服":于是改穿胡服。
"国人皆不欲":国人都不愿穿胡服,
"公子成称疾不朝":其中,公子成称有病,不来上朝。
# 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
"王使人请之曰":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
"家听于亲":家事听从父母,
"国听于君":国政服从国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现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
# 不服:不穿胡服。
"吾恐天下议之也":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
"制国有常":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
# 制国:治理国家。
"利民为本":要以有利人民为根本;
"从政有经":处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则,
# 有经:有一定的原则。
"令行为上":要以施行政令为重。
# 令行:政令得以施行。
"明德先论于贱":宣传道德要先让百姓议论明白,
# 明德先论于贱:意思是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论议明白。贱,指底层的百姓。
"而从政先信于贵":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
# 而从政先信于贵:意思是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
"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
# 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公子两拜谢罪道:“
# 稽首:叩头至地,是古时最恭敬的一种跪拜礼。
"臣闻中国者":我听说,中原地区,
# 中国:中原地区。
"圣贤之所教也":在圣贤之人教化下,
"礼乐之所用也":采用礼乐仪制,
"远方之所观赴也":是远方国家前来游观,
"蛮夷之所则效也":让周边地区学习效法的地方。
# 则效:取法仿效。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现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
"变古之道":是擅改古代习惯,
"逆人之心":违背人心的举动,
"臣愿王孰图之也":我希望您慎重考虑。”
# 孰图:深思熟虑。孰,同“熟”。
"使者以报":使者回报赵王。
"王自往请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
"曰":说:“
"吾国东有齐、":我国东面有齐国、
"中山":中山国;
"北有燕、":北面有燕国、
"东胡":东胡,
"西有楼烦、":西面是楼烦、
# 楼烦:古代国名,今山西省西北部。
"秦、":与秦、
"韩之边":韩两国接壤。
"今无骑射之备":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
"则何以守之哉":凭什么能守得住呢?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
# 负:依仗。
"侵暴吾地":侵犯我们领土,
"系累吾民":掠夺人民,
# 系累:用绳索捆绑,指被俘。
"引水围鄗":又引水围灌鄗城;
# 鄗:赵国城名,今河北柏乡县北。
"微社稷之神灵":如果不是老天保佑,
# 微:要没有,要不是。
"则鄗几于不守也":鄗城几乎就失守了,
"先君丑之":此事先王深以为耻。
"故寡人变服骑射":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
"欲以备四境之难":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
"报中山之怨":一报中山国之仇。
"而叔顺中国之俗":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
"恶变服之名":厌恶改变服装,
"以忘鄗事之丑":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
"非寡人之所望也":我对您深感失望啊!”
"公子成听命":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从命,
"乃赐胡服":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
"明日服而朝":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于是,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
"而招骑射焉":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史事散文。介绍了赵武灵王为强固国势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史事,通过其与宗室重臣公子成的朝堂争论,体现了他以“服以用便”破陈规、以“圣人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明革新理念的改革家形象,展现了他突破传统、务实求变的政治魄力,表达了“利国不必法古”的变革逻辑。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遂胡服。”开篇以“北略中山之地”起笔,通过“至房子”“至代”“至无穷”“至河”“登黄华”既写出赵武灵王对边境的实地考察,也暗示赵国面临的军事压力。“愚者所笑,贤者察焉”,直接点出突破世俗偏见是贤明者的品质。“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一句,语气决绝,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目标,展现了赵武灵王的战略远见与改革魄力。“遂胡服”三字收尾,简洁有力,埋下与保守势力冲突的伏笔,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第二段“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至“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以“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点明改革初期的不利:不仅有普通民众的不理解,更有贵族核心势力的反对。公子成作为“贵戚”,其态度具有主要意义,他的“称疾”实质是对改革的抵制,凸显了传统观念对变法的束缚。赵武灵王的劝说逻辑清晰:先以“家听于亲,国听于君”确立君臣伦理,再以“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提出治国原则——制度需以利民为根本,政令需以执行为优先,打破“守旧即合理”的惯性思维。最后点出“从政先信于贵”,直指改革需先争取贵族支持,体现其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把握:自上而下的改革,需以核心阶层为突破。公子成的反驳则代表了保守派的典型立场:以“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为核心,将“华夷之辨”与“古今之序”绑定,认为“变服”是对传统礼乐的背叛,是“逆人之心”。这种观点虽显狭隘,却反映了先秦时期“华夏中心论”的普遍认知,其反对并非单纯固执,而是源于对文化正统性的维护,使冲突更具合理性。第三段以“使者以报”过渡,赵武灵王“自往请之”的行动,展现了改革者的耐心与策略:面对核心阻力,他放下君主身段,亲自沟通,而非以强权压制,体现“以德服人”的治理智慧。其对话论述层层递进“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点明赵国“四战之地”的生存危机,让公子成意识到“无骑射之备则无以守”的紧迫性;再揭历史伤疤“中山侵暴吾地,引水围鄗,先君丑之”,以“鄗事之丑”唤醒贵族的耻辱感,将改革与“雪耻”“保国”绑定,超越“服制之争”的表面矛盾;最后直击公子成的痛点“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指责其因循守旧实则是忘记国仇家恨,道义上占据高地。公子成“听命”并“服而朝”的转变,标志着改革阻力的核心被突破,从“称疾不朝”到“服胡服而朝”,人物行动的反转既显赵武灵王劝说的有力,也暗示了贵族阶层在国家利益面前的理性选择。结尾“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以改革政令的正式推行收束,简洁中见历史进程的推进,既呼应开篇的“谋胡服骑射”,也为赵国后来的强盛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