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千万人":上天生下千万人,
"中有一隽杰":其中会有杰出者。
# 隽:一作俊。
"奈何丧三贤":怎奈失去三位贤才,
"前后才期月":前后不过一个月。
"邻几任天资":邻几放任自己的天性,
"浮饰耻澡刷":以修饰粉饰为耻。
"朝市等山林":把朝廷官场看作山林,
"衣冠同布褐":把官服华裳看作粗布衣般寻常。
"外无泾谓分":表面对人没有亲疏分别,
"内有淄渑别":内心却能明辨是非。
"逢时敢危言":遇上时机敢说正直话,
"慷慨谁能夺":慷慨激昂谁能改变。
"圣俞诗七千":圣俞写诗七千首,
"历历尽精绝":每首全都精妙绝伦。
"初无追琢勤":本无刻意雕琢的辛劳,
"气质禀清洁":气质天赋清正纯洁。
"负兹惊世才":身负这般惊世才华,
"未尝自标揭":从不曾自我夸耀。
"鞠躬随众后":在众人后躬身而行,
"侧足畏蹉跌":小心翼翼怕出差错。
"钦圣渥洼驹":钦圣如同渥洼宝马,
"初生已汗血":刚出生就已汗血不凡。
# 血:一作备。
"虽有绝尘踪":虽然拥有超越尘俗的行迹,
"不失和鸾节":却不失礼仪法度。
"宜为清庙器":本应是朝廷的栋梁,
"俨雅应钟律":庄重文雅合乎规范。
"众论仍共然":众人的评价本就如此,
# 仍:四库本作诚。
"非从友朋出":并非出于朋友私情。
"群才方大来":众多人才正要大展宏图,
"軮轧扶帝室":共同辅佐朝廷。
"谁云指顾间":谁料转眼间,
"聊翩化异物":竟接连逝去化为异物。
"吊縗哭未已":丧服未脱哭声未止,
"病枕气已竭":病榻上气息已断绝。
"同为地下游":一同在地下游历,
"携手不相失":携手相伴不分离。
"绅绂顿萧条":士大夫间顿时冷落,
"相逢但嗟咄":相见唯有叹息。
"诵君三哀诗":读你这三哀诗,
"终篇涕如雪":读完泪水像雪一样落。
"眉目尚昭晢":他们的眉目仍清晰,
"笑言犹仿佛":笑语仿佛还在耳边。
"肃然来悲风":肃穆间悲风袭来,
"四望气萧瑟":四面望去一片萧瑟。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天生千万人,中有一隽杰。奈何丧三贤,前后才期月”,先以“千万人”中“一隽杰”凸显贤才难得,再用“前后才期月”点明三位贤士接连离世的仓促,形成强烈对比,奠定全诗悲悼的基调,“奈何”二字更是直抒胸臆,道出无尽的痛惜。“邻几任天资,浮饰耻澡刷”,突出江邻几天性本真,不屑于虚伪粉饰;“朝市等山林,衣冠同布褐”以比喻手法,展现他将朝堂市井视作山林隐居般自在,身着官服却如穿粗布衣裳般质朴的品格;“外无泾渭分,内有淄渑别”则用“泾渭”“淄渑”的典故,说明他表面待人不分亲疏,内心却自有明辨是非的准则;“逢时敢危言,慷慨谁能夺”更是鲜活地勾勒出他敢于直言进谏、慷慨激昂的形象,其刚直不屈的气节跃然纸上。“圣俞诗七千,历历尽精绝”直接赞美梅圣俞诗作数量众多;“初无追琢勤,气质禀清洁”强调他的诗歌并非刻意雕琢,而是源于自身纯净的气质,突出其才华的天然与高洁;“负兹惊世才,未尝自标揭。鞠躬随众后,侧足畏蹉跌”则描绘出他虽有惊世之才却从不自夸,行事谦逊谨慎、生怕出错的模样,展现其低调内敛的性格。“钦圣渥洼驹,初生已汗血”以“渥洼驹”“汗血”等意象比喻韩钦圣天生不凡、才华出众;“虽有绝尘踪,不失和鸾节”称赞他虽有才能,却不失礼仪法度;“宜为清庙器,俨雅应钟律”将他比作适合用于宗庙的礼器,形容其庄重文雅,符合规范,“众论仍共然,非从友朋出”进一步强调对他的认可并非出于私情,而是众人的共识,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群才方大来,軮轧扶帝室。谁云指顾间,联翩化异物”先写这些贤才正可辅佐朝廷,却在转瞬之间相继离世,“指顾间”“联翩”等词凸显世事无常与生命的脆弱,反差之中更添悲戚。“吊缞哭未已,病枕气已竭”描绘出人们还在为逝者服丧哭泣,却又有人病逝的悲痛场景,层层递进地渲染哀伤氛围。“同为地下游,携手不相失”以想象之词,写三位友人在地下相伴,既是对逝者的慰藉,也暗含生者的无奈;“绅绂顿萧条,相逢但嗟咄”则从现实角度,写贤士离世后朝堂的萧条,人们相见唯有叹息,进一步抒发对人才凋零的惋惜。“诵君三哀诗,终篇涕如雪。眉目尚昭晢,笑言犹彷佛”写诵读哀诗时泪流满面,仿佛还能看到友人清晰的眉目、听到他们的笑语,通过细节描写将思念之情具象化;“肃然来悲风,四望气萧瑟”以悲风四起、景象萧瑟的景物描写作结,以景衬情,将全诗的悲伤氛围推向极致,余味悠长,令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