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ng
mén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shí
lóu
lín
qíng
kōng
nán
tiào
chū
qiān
rén
lián
shān
jiā
tàn
gōng
měi
xiǎng
wèi
záo
shí
jiē
hóng
shuǐ
shuí
zhī
gēng
sāng
mín
xìng
miǎn
fáng

译文

石楼高耸,临近晴朗的天空,向南眺望能看到千里之外。人们喜爱这山中景色的美好,我则赞叹大禹治水的功绩伟大。想象当年大禹还未治水的时候,放眼望去全是洪水。有谁知道那些从事耕种养蚕的百姓,幸运地避免了像鲂鱼和鲤鱼一样被洪水淹没的命运。

逐句剖析

"石楼临晴空":石楼高耸,临近晴朗的天空,

"南眺出千里":向南眺望能看到千里之外。

"人怜山气佳":人们喜爱这山中景色的美好,

"予叹禹功美":我则赞叹大禹治水的功绩伟大。

# 予:一作余。

"想彼未凿时":想象当年大禹还未治水的时候,

# 凿:一作鉴。

"极目皆洪水":放眼望去全是洪水。

"谁知耕桑民":有谁知道那些从事耕种养蚕的百姓,

"幸免鲂与鲤":幸运地避免了像鲂鱼和鲤鱼一样被洪水淹没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龙门》是北宋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前四句描绘了龙门石楼临近晴空,向南眺望可及千里的景象。诗人因山色优美而起兴,感叹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后四句想象大禹治水前,极目之处皆是洪水,而如今百姓能耕桑,免遭鱼鳖之灾。全诗表达了对大禹功绩的高度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石楼临晴空,南眺出千里”,描绘出龙门的石楼高耸,仿佛临近晴空,站在石楼上向南眺望,视野极其开阔,能远达千里之外。此句以夸张的手法,从视觉角度展现出龙门地势的高峻与视野的辽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为下文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感慨埋下伏笔。“人怜山气佳,予叹禹功美”,将人们对龙门山间景色的喜爱与自己对大禹功绩的赞叹形成对比。别人欣赏的是这里宜人的山气,而诗人关注并感叹的却是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大禹功绩的独特关注点,也表明了诗人思考的深度超越了一般的观景者。“想彼未凿时,极目皆洪水”,诗人展开想象,遥想在大禹开凿龙门之前,眼前极目所见之处皆是一片汪洋洪水。此句通过想象洪水泛滥时的景象,与如今龙门周边的平静形成鲜明反差,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大禹治水前百姓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为大禹治水的功绩做铺垫。“谁知耕桑民,幸免鲂与鲤”,“鲂与鲤”指代洪水,诗人感慨正是因为大禹治水,才使得百姓免于被洪水淹没,能够安心地从事耕桑劳作。这两句直接点明大禹治水对百姓生活的重大意义,表达出对大禹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感物》

下一篇:宋·司马光《梅花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