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àn
huā
jué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luò
yáng
xiāng
wàng
jìn
míng
yuán
qiáng
huā
shèng
qiáng
kàn
shǒu
zhāi
qīng
méi
gòng
ruó
jiǔ
bēi
pán

译文

洛阳城内外遥遥相望的全是著名的园林,墙外面的花比墙里面的花看起来更美好。亲手摘下青梅用来佐酒,何必一定要一样一样地准备好杯盘呢。

逐句剖析

"洛阳相望尽名园":洛阳城内外遥遥相望的全是著名的园林,

"墙我花胜墙里看":墙外面的花比墙里面的花看起来更美好。

"手摘青梅共挼酒":亲手摘下青梅用来佐酒,

# 挼:一作按。

"何须一一具杯盘":何必一定要一样一样地准备好杯盘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看花四绝句(其一)》是北宋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以洛阳春日景物和闲居生活为题材,开篇描绘洛阳名园连绵相望的盛景,继而写出“墙外花胜墙里看”的独特赏景体验,后两句转而刻画摘青梅酿酒共饮、不拘泥于繁文缛节的生活场景。语言质朴自然,运用对比手法凸显赏景的别样意趣,“何须”一词反问有力,尽显随性自在。全诗通过对赏景与闲饮画面的细致描摹,展现了自然美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传递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不慕奢华的生活态度,风格清淡闲雅,于寻常场景中见生活真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神宗年间,司马光退居洛阳,在独乐园中潜心著书。这座园林虽规模不大,却因司马光的名望成为宋代洛阳名园之一。园内植有名品牡丹二栏,每到春日便形成赏花盛景,司马光亦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看花四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洛阳相望尽名园”一句,以开阔的视野勾勒出古都洛阳的园林盛景。“相望”二字极具画面感,仿佛站在高处远眺,城中城外的园林如星罗棋布,首尾相接,形成连绵不绝的绿意。洛阳自古便是园林荟萃之地,唐宋时期富郑公园、独乐园等名园辈出,诗中“尽名园”三字不仅写实,更暗合了这座城市以园林文化为傲的底蕴。这种相望的密度,既暗示了赏花之风在当地的盛行——家家户户皆有园林可赏,也为下文聚焦具体赏花场景埋下伏笔,如同拉开一幅长卷,先展现全景的恢弘,再待细节徐徐展开。​“墙我花胜墙里看”暗藏着独特的审美哲思。墙外赏花,妙在距离赋予的朦胧感。墙垣勾勒出花树的轮廓,枝叶从墙头探出时,半遮半掩的姿态比身处园中时的一览无余更添韵致。这种视角如同隔着一层薄纱观物,花的色彩因距离而柔和,光影因遮挡而斑驳,反倒激发了观者的想象——墙内未被窥见的花枝如何交错,是否有更繁盛的景致藏于深处?这种“隔”带来的留白,恰是东方美学中“余味”的体现,让寻常赏花多了层欲说还休的意趣。​“手摘青梅供按酒”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剪影。“手摘”二字带着随性的亲昵,仿佛能看见诗人信步梅下,伸手便采下几颗青碧的梅子,无需刻意准备,自然成了佐酒的佳品。青梅的酸涩与酒的醇厚在舌尖交织,这种味觉的碰撞,恰如生活中不事雕琢的小确幸。初夏的青梅尚带着青涩,与席间的酒意相映,既见时令之趣,又显文人与自然相融的闲情——无需珍馐,一枚野果便足以佐一段时光。​“何须一一具杯盘”尽显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在讲究宴饮礼仪的时代,诗人却直言不必执着于杯盘是否齐全,这种对形式的超脱,恰是对生活本真的回归。赏花、饮酒、品梅,核心在于心境的舒展,而非外物的铺陈。寥寥数字,既打破了传统宴饮的拘谨,又呼应了前文“手摘青梅”的随性,勾勒出一幅“有酒便饮,有花便赏”的自在图景,让人体会到不被外物束缚的通透与惬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谢始平公以近诗一卷赐示》

下一篇:宋·司马光《雨中过王安之所居谒以诗寄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