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相望尽名园":洛阳城内外遥遥相望的全是著名的园林,
"墙我花胜墙里看":墙外面的花比墙里面的花看起来更美好。
"手摘青梅共挼酒":亲手摘下青梅用来佐酒,
# 挼:一作按。
"何须一一具杯盘":何必一定要一样一样地准备好杯盘呢。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洛阳相望尽名园”一句,以开阔的视野勾勒出古都洛阳的园林盛景。“相望”二字极具画面感,仿佛站在高处远眺,城中城外的园林如星罗棋布,首尾相接,形成连绵不绝的绿意。洛阳自古便是园林荟萃之地,唐宋时期富郑公园、独乐园等名园辈出,诗中“尽名园”三字不仅写实,更暗合了这座城市以园林文化为傲的底蕴。这种相望的密度,既暗示了赏花之风在当地的盛行——家家户户皆有园林可赏,也为下文聚焦具体赏花场景埋下伏笔,如同拉开一幅长卷,先展现全景的恢弘,再待细节徐徐展开。“墙我花胜墙里看”暗藏着独特的审美哲思。墙外赏花,妙在距离赋予的朦胧感。墙垣勾勒出花树的轮廓,枝叶从墙头探出时,半遮半掩的姿态比身处园中时的一览无余更添韵致。这种视角如同隔着一层薄纱观物,花的色彩因距离而柔和,光影因遮挡而斑驳,反倒激发了观者的想象——墙内未被窥见的花枝如何交错,是否有更繁盛的景致藏于深处?这种“隔”带来的留白,恰是东方美学中“余味”的体现,让寻常赏花多了层欲说还休的意趣。“手摘青梅供按酒”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剪影。“手摘”二字带着随性的亲昵,仿佛能看见诗人信步梅下,伸手便采下几颗青碧的梅子,无需刻意准备,自然成了佐酒的佳品。青梅的酸涩与酒的醇厚在舌尖交织,这种味觉的碰撞,恰如生活中不事雕琢的小确幸。初夏的青梅尚带着青涩,与席间的酒意相映,既见时令之趣,又显文人与自然相融的闲情——无需珍馐,一枚野果便足以佐一段时光。“何须一一具杯盘”尽显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在讲究宴饮礼仪的时代,诗人却直言不必执着于杯盘是否齐全,这种对形式的超脱,恰是对生活本真的回归。赏花、饮酒、品梅,核心在于心境的舒展,而非外物的铺陈。寥寥数字,既打破了传统宴饮的拘谨,又呼应了前文“手摘青梅”的随性,勾勒出一幅“有酒便饮,有花便赏”的自在图景,让人体会到不被外物束缚的通透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