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yuán
shī
liù
shǒu
·
·
yíng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lín
táng
huāng
shī
湿
xiàng
fēi
yíng
yuè
qióng
yín
liáng
rén
zài
tíng
suí
fēng
luò
jìn
guò
shuǐ
luàn
shū
xīng
xué
dēng
qián
qǐn
shuí
jiāng
ěr
zhào
jīng

译文

树林池塘边的荒湿之地,傍晚时分已经有萤火虫飞舞。月亮落下后蟋蟀在台阶边吟唱,露水清凉,人在庭院中。萤火虫随风飞舞好像飘落的灰烬,飞过水面如同杂乱的疏星。学子在灯前已经入睡,谁还会让你照着经书学习呢。

逐句剖析

"林塘荒湿地":树林池塘边的荒湿之地,

"向夕已飞萤":傍晚时分已经有萤火虫飞舞。

"月没蛩吟砌":月亮落下后蟋蟀在台阶边吟唱,

"露凉人在庭":露水清凉,人在庭院中。

"随风疑落烬":萤火虫随风飞舞好像飘落的灰烬,

"过水乱疏星":飞过水面如同杂乱的疏星。

"学子灯前寝":学子在灯前已经入睡,

"谁将尔照经":谁还会让你照着经书学习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园杂诗六首·萤》是北宋诗人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以南园林塘为背景描绘萤火虫意象,属于司马光南园系列组诗之一。全诗开篇以荒湿的林塘起兴,借“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庭院夜景。“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两句,运用动态的比喻,生动展现出萤火飘散的轨迹。结尾处,“学子灯前寝”与“谁将尔照径”形成画面转折,借萤火的微光,巧妙暗示夜读场景所蕴含的未尽之意。诗里“蛩吟砌”“露凉庭”等意象组合,强化了光影流动的感觉。诗人采用白描手法,自然地呈现出物候特征,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通过对萤火虫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和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起兴:“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诗中以“林塘荒湿地”为背景,点明了地点和环境特点,“向夕已飞萤”则引出了诗中的主要意象(萤火虫)。通过描绘傍晚时分荒湿林塘中已有萤火虫飞舞的情景,引发读者对后续萤火虫相关描写以及整个庭院夜景的期待,起到了起兴的作用,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庭院夜景和萤火虫的进一步描绘。多感官描写:“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诗中“月没”是视觉描写,描绘出月亮渐渐落下的景象;“蛩吟砌”是听觉描写,听到蟋蟀在台阶上鸣叫;“露凉”是触觉描写,感受到夜露的清凉;“人在庭”则是对场景中人物状态的简单描述。这两句勾勒出一个静谧的庭院夜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清幽。比喻:“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将萤火虫随风飘动比作“落烬”,形象地描绘出萤火虫在风中闪烁、飘忽不定的样子,让人恍惚觉得是燃烧后的火星飘落;把萤火虫飞过水面比作“乱疏星”,生动地表现出萤火虫在水面上闪烁、穿梭,仿佛搅乱了夜空中稀疏的星星的景象。通过这两个比喻,将萤火虫的动态形象地展现出来,增添了画面的美感。白描:“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与“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这四句诗以及诗中其他相关描写,“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等,都采用了白描手法。诗人没有过多地渲染和修饰,只是简洁、直接地描绘出林塘、萤火虫、月亮、蟋蟀、露水、庭院、学子等物象及其状态,原原本本地呈现出当时的物候特征和场景,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田园夜晚的自然与宁静。

3. 分段赏析

首联“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诗人开篇点明地点和时间,在林塘边的荒湿之地,傍晚时分萤火虫已经开始飞舞。“林塘荒湿地”为萤火虫的出现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向夕”明确时间,“已飞萤”则点出主体,简洁地勾勒出一幅傍晚萤火虫在荒湿地飞舞的画面。颔联“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进一步描绘周边环境。月亮落下后,蟋蟀在台阶边吟唱,露水清凉,诗人站在庭院中。“月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昏暗的氛围,“蛩吟砌”以声衬静,“露凉”从触觉角度增添了环境的清冷感,“人在庭”表明诗人置身其中,细致地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庭院夜景,烘托出诗人闲适的心境。颈联“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运用比喻的手法对萤火虫进行细致描写。萤火虫随风飞舞,就好像随风飘落的灰烬;当它们飞过水面时,又如同杂乱的疏星。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萤火虫飞行时的姿态和闪烁的光芒,将萤火虫的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萤火虫在风中、水上飞舞的奇妙景象。尾联“学子灯前寝,谁将尔照经”,诗人由眼前的萤火虫联想到学子。过去有囊萤照读的典故,而如今学子在灯前已经入睡,诗人感慨现在谁还会让萤火虫来照着经书学习呢。这两句诗从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转到对人事的思考,引发对知识传承和学习方式变化的感慨,使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的描绘上,更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孟尝君歌》

下一篇:宋·司马光《感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