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xīn
yǒu
shì
néng
zhī
lǎo
lái
duō
róng
yùn
páo
kuān
chèn
tuō
bǎo
suí
chéng
xìng
zhé
wǎng
xié
qióng
rèn
suǒ
zhī

译文

我心中自有属于自己的乐趣,世俗之人哪里能够理解。我比不上老莱子的孝亲之乐,却比荣启期的安贫之乐更为丰盈。​粗麻袍子宽松合体,糙米杂粮足以饱腹,一切都顺应自然就好。​兴致来了就独自出行,拄着竹杖,任凭自己走到想去的地方。

逐句剖析

"吾心自有乐":我心中自有属于自己的乐趣,

"世俗岂能知":世俗之人哪里能够理解。

"不及老莱子":我比不上老莱子的孝亲之乐,

"多于荣启期":却比荣启期的安贫之乐更为丰盈。​

# 荣启期:又叫荣期,春秋隐士。传说常行于荒野,鼓琴而歌,享年九十又三。

"缊袍宽称体":粗麻袍子宽松合体,

# 缊:新旧混合的丝绵絮。

"脱粟饱随宜":糙米杂粮足以饱腹,一切都顺应自然就好。​

"乘兴辄独往":兴致来了就独自出行,

# 辄:就。

"携筇任所之":拄着竹杖,任凭自己走到想去的地方。

# 筇:古书所称用筇竹做的手杖,因而也称筇为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乐》是宋代司马光的一首五言律诗,围绕内心之乐展开。首联点出个人乐趣不为世俗所理解;颔联以老莱子、荣启期作比,既显自谦又表志趣独特;颈联描绘身着粗袍、食取粗粮的简朴生活;尾联写乘兴独游、随性而行的自在。全诗借古人典故与日常场景,展现不慕荣华、甘于平淡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吾心自有乐,世俗岂能知”,开门见山,将内心的自得之乐与世俗的认知隔离开来,凸显出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这种“乐”,并非物质层面的享受,而是源于精神的丰盈,不为外人所懂,更显其纯粹。​颔联“不及老莱子,多于荣启期”,巧妙用典。老莱子以孝亲为乐,荣启期以安贫自适为乐。诗人说自己“不及”老莱子,是自谦;言“多于”荣启期,则暗示其乐趣不仅有安贫的满足,更有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层次更为丰富,也进一步强调了其志趣的独特性。​颈联“缊袍宽称体,脱粟饱随宜”,细致描绘了简朴的生活状态。粗麻制成的袍子宽松合身,糙米杂粮足以果腹,如此简单的物质条件,在诗人眼中却恰到好处。这不仅是对生活的满足,更是对浮华生活的摒弃,体现了他不慕荣华、安于平淡的生活态度。​尾联“乘兴辄独往,携筇任所之”,勾勒出随性自在的出游场景。兴之所至便独自出行,拄着竹杖,任凭脚步走向任何地方,无拘无束。这种随性,是内心自由的外化,与前文的简朴生活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诗人“乐”的完整图景,让人体会到他精神上的超脱与自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和同舍对菊无酒》

下一篇:宋·司马光《酬张二十五秀才南园遣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