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běn
dāo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kūn
dào
yuǎn
tōng
shì
chuán
qiē
shuí
néng
qióng
bǎo
dāo
jìn
chū
běn
guó
yuè
zhī
cāng
hǎi
dōng
zhuāng
jīn
xiāng
qiào
huáng
bái
jiān
tōu
tóng
bǎi
jīn
chuán
hǎo
shì
shǒu
pèi
rǎng
ǎo
xiōng
chuán
wén
guó
dǎo
rǎng
ráo
fēng
hǎo
xiān
zhà
qín
mín
cǎi
yào
yān
liú
tóng
guàn
lǎo
bǎi
gōng
zhǒng
zhī
zhì
jīn
yòng
jiē
jīng
qiǎo
qián
cháo
gòng
xiàn
wǎng
lái
shì
rén
wǎng
wǎng
gōng
zǎo
xíng
shí
shū
wèi
fén
shū
bǎi
piān
jīn
shàng
cún
lìng
yán
chuán
zhōng
guó
shì
rén
shí
wén
jiē
chéng
wǎng
xué
cāng
hào
dàng
tōng
jīn
lìng
rén
gǎn
tàn
zuò
liú
xiù
duǎn
dāo
yún

译文

昆吾山是那样的遥远,与中土不再相通,只留下了昆吾宝剑削玉如泥的传说。如今有日本国出产的宝刀,江浙的商人在大海的东面得到了它。香木做的刀鞘上贴着鱼皮的纹饰,刀身用铜锌合金与铜矿铸成。喜欢的人用一百金的价格买下它,佩戴在身边可以祛除妖异灾祸。听说那国家是在一个大岛上,土地肥沃风俗也好。从前徐福骗了秦王,来这里采药便一去不归,带来的童子也变老了。带去的工匠也把制作技艺传给当地人,到现在,那里的手工物件都很精巧。从以往的朝代就与中国有了朝贡往来,士子文人也能作诗歌辞藻。徐福出发时秦朝还没有焚书,所以还有不少古文典籍留存在那里。可是却严令禁止传回中国,没有人能见识。可叹我想乘舟前往学习,却见沧海浩荡没有通航渡口。想起来就使人激动不已痛哭流泪,相比之下,这锈钝的短刀有什么稀奇的啊。

逐句剖析

"昆吾道远不复通":昆吾山是那样的遥远,与中土不再相通,

# 昆吾:古代西方民族名,这里借指西陲邻国。吾:一作夷。

"世传切玉谁能穷":只留下了昆吾宝剑削玉如泥的传说。

# 穷:寻根问底。,切玉:传说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刀,切玉如切泥。

"宝刀近出日本国":如今有日本国出产的宝刀,

"越贾得之沧海东":江浙的商人在大海的东面得到了它。

"鱼皮装巾香木鞘":香木做的刀鞘上贴着鱼皮的纹饰,

"黄白间杂鍮与铜":刀身用铜锌合金与铜矿铸成。

# 黄白间杂鍮与铜。:自注:贾人云真鍮似金,真铜似银。鍮:黄铜。铜:白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喜欢的人用一百金的价格买下它,

"佩服可以攘袄凶":佩戴在身边可以祛除妖异灾祸。

# 佩服:佩带。

"传闻其国居大岛":听说那国家是在一个大岛上,

"土壤沃饶风俗好":土地肥沃风俗也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从前徐福骗了秦王,

"采药淹留童丱老":来这里采药便一去不归,带来的童子也变老了。

# 童丱:一作丱童。丱:儿童。

"百工五种与之俱":带去的工匠也把制作技艺传给当地人,

# 五种:五谷的种子,即指五谷。

"至今器用皆精巧":到现在,那里的手工物件都很精巧。

# 用:一作玩。

"前朝贡献屡往来":从以往的朝代就与中国有了朝贡往来,

"士人往往工辞藻":士子文人也能作诗歌辞藻。

# 辞:一作词。

"徐福行时书示焚":徐福出发时秦朝还没有焚书,

"逸书百篇今尚存":所以还有不少古文典籍留存在那里。

"令严不许传中国":可是却严令禁止传回中国,

"举世无人识古文":没有人能见识。

"嗟予乘服欲往学":可叹我想乘舟前往学习,

# 嗟予乘服欲往学:一作“先王大典藏夷貊”,夷貊这里泛指异族。

"沧波浩荡无通津":却见沧海浩荡没有通航渡口。

# 沧:一作“苍”。

"令人感叹坐流涕":想起来就使人激动不已痛哭流泪,

# 感叹:一作“感激”,激动。

"锈涩短刀何足云":相比之下,这锈钝的短刀有什么稀奇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君倚日本刀歌》是北宋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一说是欧阳修写的。开篇诗人便对来自“沧海东”的日本宝刀赞誉有加,称其锻造工艺精湛,装饰华美考究,更具辟邪驱魔之效。继而,诗人追溯历史,肯定徐福东渡之举,认为此举为日本带去先秦时期的先进文化,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发展。如今日本器物精巧、士人擅作诗文,皆得益于彼时文化的传播。诗中,欧阳修尤为感叹的是,徐福东渡时携往日本的中国古籍,历经岁月流转,仍有“百篇逸书”留存于彼邦。面对“先王大典藏于异国”的境况,诗人感慨万千,发出“锈涩短刀”与“逸书百篇”相较微不足道的喟叹。全诗借盛赞日本宝刀为引,婉转表达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华夏文化流失的惋惜与悲叹,情感深沉而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两宋时期,中日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频繁,极大地促进了双边经济文化的交融互通。自唐末、五代战乱之后,中原诸多汉籍散佚严重。日本来华僧侣常携带经卷典籍入宋,填补了许多文化空白,如《郑氏注孝经》《越王孝经新义》等珍贵文献,都通过他们的携赠传入中国。随着日本镰仓时代武士阶层崛起,刀剑甲胄制作工艺达到新高度,大量日本刀剑流入宋朝市场,深受宋人喜爱与珍视。除了兵器,折扇、螺钿工艺品、精致纺织品等日本特产也不断输入,其精湛工艺令人赞叹。在这样的文化贸易背景下,欧阳修因物兴感,挥笔创作了《日本刀歌》,在字里行间尽情抒发对日本风物的观察,以及对徐福东渡这段历史的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诗人借宝刀赞誉展开铺陈,实则借古讽今,深刻批判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华夏文化流失的行径。诗中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破坏文化传承行为的痛心与愤懑,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2. 写作手法

联想:从“昆吾道远不复通”的上古传说切入,诗人由日本刀“切玉”神效联想到徐福东渡史实,以“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丱老”句,将刀的产地与历史传说勾连,再延伸至“百工五种与之俱,至今器用皆精巧”的文化传播,由器物溯源到文明交流,联想层层递进,赋予刀以历史文化厚度。以小见大:全诗聚焦“鱼皮装贴香木鞘”的日本刀,却以“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的细节,借刀之“小”揭示文化传承之“大”。从刀的工艺赞美转向对先秦典籍失传的痛心,以“锈涩短刀何足云”的慨叹收束,将个人器物感慨升华为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层忧虑。

3. 分段赏析

“昆吾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巾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袄凶。”诗歌开篇盛赞来自“沧海东”日本的宝刀,其锻造工艺精湛绝伦,纹饰华美瑰丽,更被赋予驱邪避凶的神秘力量。继而,诗人回溯历史,高度肯定徐福东渡之举——他将先秦时期璀璨的中华文明远播东瀛,为当地带来福祉。“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卯老。百工五种与之俱,至今器用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先描述日本的地理和风俗,传达出一种美好的印象,为下文对日本文化的探讨做了铺垫。接着讲述徐福东渡的传说,称日本人是徐福带领的童男童女的后代。表明中日前朝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传播的影响极为深远,不仅让日本“器物制造精巧异常”,更使得“士人擅长吟诗作赋”。“徐福行时书示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嗟予乘服欲往学,沧波浩荡无通津。令人感叹坐流涕,鏽涩短刀何足云。”诗末,诗人情绪达到高潮,面对徐福东渡时携往日本、至今仍留存的“百篇失传古籍”与“先王经典流落异国”,不禁感慨万千。他直言,与这些承载文明的珍贵典籍相比,即便再精美的日本宝刀,也黯然失色,不值一提。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通过对日本宝刀的细腻刻画与深沉思索,构建起文化命运的隐喻空间。诗人从宝刀寒光闪烁的物理形态切入,以“百金市得”“切玉如泥”的精工描写,将其塑造为珍贵文化载体;继而笔锋陡转,借宝刀引出中日文化传承的吊诡现实——日本完好保存着在中国因战火而失传的古代典籍,那些承载文明密码的“古文”因“令严不许传中国”的禁令,在故土竟陷入“举世无人识”的困境。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由器物到文明的思维跃迁,展现出诗歌结构行云流水般的内在逻辑。诗人借器物命运的跌宕,折射出对民族文化存续危机的深刻忧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肆意破坏文化遗产行径的沉痛批判。这种以微观物象承载宏大命题的创作手法,完美诠释了宋诗“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质——诗人善于将琐碎物象编织成思想的经纬,使日常之物成为承载历史反思与哲学思辨的容器。宋诗特有的议论化、精细化创作倾向,在此诗中表现得尤为显著。诗人摒弃传统诗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转而通过细密的观察与理性的思辨,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淬炼为深邃的哲理表达。这种创作取向促使诗歌突破情感宣泄的局限,在对细物琐事的审视中,开辟出富含智性光辉的思考维度,展现出宋诗独树一帜的美学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独乐园七题·钓鱼庵》

下一篇:宋·司马光《枇杷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