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1
mèng
jué
fán
shēng
jué
lín
guāng
tòu
lái
kāi
mén
jīng
niǎo
duò
cāng
tái

译文

我从梦中醒来,张开惺忪的睡眼;什么时候,哗哗的雨声已经悄悄地停歇,一束束晨光射进了门外的树林,又透进了窗隙。多迷人的清晨!我连忙起床,推开了房门,“吱呀”一声,惊起了树上栖息的乌鸦,树枝摇动,残存的雨珠纷纷坠落,打在青苔上,声声清晰。

逐句剖析

"梦觉繁声绝":我从梦中醒来,张开惺忪的睡眼;什么时候,哗哗的雨声已经悄悄地停歇,

# 繁声:不断的雨声。,梦觉:梦醒。

"林光透隙来":一束束晨光射进了门外的树林,又透进了窗隙。多迷人的清晨!

# 隙:指门窗缝隙。,林光:日光。

"开门惊乌鸟":我连忙起床,推开了房门,“吱呀”一声,惊起了树上栖息的乌鸦,

# 乌鸟:即乌鹊。

"余滴堕苍苔":树枝摇动,残存的雨珠纷纷坠落,打在青苔上,声声清晰。

# 苍苔:青色苔藓。,堕:坠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晓霁》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所作的五言绝句。此诗围绕早上雨后初晴的景象展开,开篇描绘从睡梦中醒来,繁杂雨声停歇,林间光影洒落的画面,营造出静谧氛围;无过多情感直抒,却将恬静心境融入景色之中,全诗以细腻视角捕捉瞬间之美,表现了作者恬静的心情、超脱的心态与很强的定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了诗人清晨从睡梦中醒来,听到嘈杂雨声已停,看到林间光线透过缝隙洒落,开门时惊飞乌鸟,还有雨滴堕落在苍苔上的景象,展现了雨后初晴的清晨之景,体现了诗人清晨起床时恬静的心情。

2. 分段赏析

“梦觉”,即从睡梦中醒来,巧妙呼应诗题中的“晓”字;“繁声绝”,意味着雨声已歇,扣合“霁”字之意。“梦觉繁声绝”,描绘出清晨独特的感受,同时也暗示了昨夜临睡前那淅淅沥沥未绝的雨声,以及一夜酣眠、温馨的梦境——由于睡得深沉,连雨停的时刻都浑然不觉。梦醒时分,首先是听觉上的反应,雨声已停,周遭一片静谧。紧接着视觉上映入眼帘,林中初阳的光线,透过门缝窗隙,射进了寝室。“林光透隙来”,这种光线效果唯有清晨的初日或是傍晚的斜阳才会出现,既契合了“晓”的情境,而林中的光线又与“霁”后初晴相呼应。诗的三、四句是对前两句的延伸。没了雨声,又见到缝隙中透入的阳光,诗人立刻意识到天气转晴,便急忙起床开门一探究竟。门刚开启,吱呀的声响惊飞了树上栖息的乌鸟,它们扑腾着翅膀飞起,震落了枝头残留的水珠,滴落在满是青苔的地面。这一画面生动鲜活,将雨后清晨的景致刻画得细致入微,韵味十足。“开门惊乌鸟”,凸显出门外的静谧,鸟儿尚在安睡,从侧面烘托出“晓”的氛围。鸟能被开门声惊起,表明它们就栖息在离门很近的树林里,与上句的“林光”相呼应。“余滴”特指昨夜雨后残留在枝头的雨滴,并非露水,进一步照应了“霁”字。特意描写青苔,是因为雨后的青苔显得格外翠绿.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仅四句,一句一景,每一句都紧扣诗题,互相呼应,营造出超凡清幽的意境,把雨后初晴的清晨刻画得细致入微。诗人写晨景时,自然融入自己睡饱后逢天晴的畅快,眼前宁静晨色的舒畅心情,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在王维绝句中常见,像《鹿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鸟鸣涧》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借景抒情。司马光此诗,在手法和意境上与王维之作有不少相似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五哀诗·晁大夫》

下一篇:宋·司马光《留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