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迎梅雨":大家都说迎来了梅雨,
"能无一日晴":可怎么就没有一天是晴朗的呢。
"窗昏愁细字":窗户昏暗,为看不清小字发愁,
"檐暗乱疏更":屋檐下一片昏暗,稀疏的更声听起来也错乱无序。
# 暗:一作滴。
"未怪蛙争席":不奇怪青蛙争占地方,
"真忧水冒城":真正担忧大水淹没城池。
"何由收积潦":怎样才能排除积聚的雨水,
"箫鼓赛西成":用箫鼓祭祀酬谢神灵迎来丰收。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尽道迎梅雨,能无一日晴”:诗人开篇点明时节为梅雨期,众人都说进入了迎梅雨的时段,可竟然没有一天是晴天。简单两句,直接道出苦雨的背景,为全诗定下忧愁的基调。颔联“窗昏愁细字,檐暗乱疏更”:进一步描述苦雨造成的影响。因为雨水,窗户变得昏暗,诗人发愁难以看清细小的文字;屋檐在阴暗中,使得更声听起来错乱无序。此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细腻地展现出苦雨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困扰与烦闷。颈联“未怪蛙争席,真忧水冒城”:诗人看到雨中青蛙活跃,相互争占地方,这一平常景象已不觉得奇怪,转而将笔触伸向更严峻的问题——真正担忧的是雨水泛滥淹没城池。由对生活琐事的描写过渡到对水患的忧虑,深化了主题。尾联“何由收积潦,箫鼓赛西成”:诗人不禁发问,怎样才能排除积聚的雨水呢?表达出对消除积水的急切渴望。并设想如果能迎来丰收,一定要用箫鼓祭祀,感谢神灵。这两句展现出诗人对天晴和丰收的强烈期盼。